【全国两会】公立医院如何改为"公益性"医院
2010年3月12日 09:33
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强调:要“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坚持基本医疗的公益性方向。”将“公益性”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方向,对于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无疑是个福音。不过,公立医院向“公益性”的回归路上仍有许多难题尚待破解。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纷纷进行“会诊”。
"病有所医当问谁"——百姓对公立医院改革寄予厚望
“小病抗、大病挨,实在不行再往医院抬”,这句戏谑之语一度是中国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写照。不过,这一现象在中国有望消除。此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启动,最受百姓关注的亮点无疑是向“以药补医”开刀。>>>详细
破解“看病难”需打破公立医院一统天下格局
医改专家认为,如果不放松民间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展开公平的市场竞争,就无法实现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就无法破解看病难且贵的“世界性难题”。>>>详细
公立医院向“公益性”回归需迈“三道坎”
第一道坎:财政投入缺乏成“难以承受之重”
近年来国家在医疗卫生的财政投入不断增加,但大多流向城镇医保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医院获得的财政支持实际上很少。即使医院取消了药品加成,也会通过提高医疗技术服务费、增设药事服务费等手段来弥补经费的不足,其结果必然是“换汤不换药”。>>>详细
第二道坎:医院运行成本居高不下 效率不高
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是典型的“多龙治水”,政府该管的没管好,不该管的却管得过多。在一些医院,上百万元乃至上千万元的投入,院长一个人就说了算,投资的可行性、收益率、风险性无人制约;反过来,医院要想引进一个人才或处理一个消极怠工的职工,院长却做不了主。>>>详细
第三道坎:医疗资源配置“头重脚轻”
人才的缺乏是基层医院面临的最大困境。医疗资源配置上的“头重脚轻”使一些乡镇卫生院生存运转艰难。在这种情况下,乡镇卫生院不得不采取“多开药,开贵药”维持生存,而这样做的后果又使基层老百姓对基层医院大失所望,纷纷涌向城里的大医院。>>>详细
- 公立医院的“特需”病:是不是掉到钱眼里了?
- 公立医院改革回望:“一大就富”的医院逻辑
代表委员建言:如何啃下公立医院这块“硬骨头”?
建言一:不能再搞“GDP式”评价方式
每到年底,许多公立医院就刮起攀比风,院长们的‘政绩’就是谁赚的钱多。公立医院如果继续攀比利润,搞‘GDP式’的评价方法,就会产生乱象、怪象。”代表建议,只有坚持公益性才可能出现一系列“回归”。 >>>详细
建言二:“管办分离、医药分开”亟待建立
我国将推行药品“零差率”作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重要内容,此举将对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产生深远影响。代表委员们指出,切断医务人员和药品收入之间的联系有望遏制趋利性,降低群众用药开支。 >>>详细
建言三:把更多公共医疗资源向基层配置
要靠加大投入,使农村和社区医疗水平真正提高。同时,社区卫生院与大医院的联动,不能只是大医院派专家坐堂,收取高额挂号费,各家按比例分成,而要真正体现公益性,把基层卫生院的水平切实带起来。>>>详细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编辑:
张兆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