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教育天地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专家认为资源分配不均是择校根源

2010年3月4日 08:20

  全国人大常委朱永新:资源分配不均是择校根源

  2010年3月3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播出《小丫跑两会十年民生路—何时能够“不择校”?》,以下是节目实录:

  又到了两会召开的日子,从农村税费改革,到社保体系建设,从解决看病贵、上学难到改善生态环境,从保护农民工权益到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城市空巢老人,十年跑两会这一路风景,让我亲眼目睹了代表委员们如何用一份份提案议案,推动着社会发展、民生进步,不断提升着我们的幸福指数。今年的小丫仍然会继续带着这些民生主题,奔走在两会上,许多家长现在最头疼的事情就是孩子的教育,他们四处托人情找关系,即使拿出再高额的择校费,也要打破脑袋把孩子送进名校好校。他们为什么不愿意把孩子送到普通中小学呢?先到北京市的一所小学去看看。

  王小丫:”今天我来到了北京的市中心赵登禹路,在这条路上有一小学,这所小学其实非常的尴尬,因为它在等待拆迁,这个等待已经等待五年了,我们去看一下。”

  王小丫: “校长您好,您好,打扰您。孩子们都在上课。”

  校长: “ 对。”

  韩力校长告诉我,四根柏小学是个公立小学,建校已经70多年了,尽管学校这几年一直都在等待搬迁,但她感觉这几年来学校变化还是非常大。

  王小丫: “这些年来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

  校长: “最高兴的事,一个是看着学校在变化,从老师教学上的硬件,教委下了很大力气,投了很多资,每个教室都有正投、白板、展台,凡是老师讲课要用的,都配备齐了,投入了很多资金。”

  韩校长带我来到了孩子们学电脑的机房。

  王小丫:“有几台电脑?”

  微机老师:“35台。”

  王小丫:“35台。”

  校长:“我们这个硬件很好,给我们更换了好几次了教委,一次、一次的更换。”

  王小丫:“就是教委给送过来的,我们看这都是什么电脑?这个计算机好用吗?孩子。”

  学生:“好用。”

  机房老师:“刚开始是两个孩子一台机器,那个时候比较困难,现在他们也算是比较相对比较好的。”

  王小丫:“能够一个孩子一台机器了。”

  校长:“而且我们这个更新换代好几次了,配置还是都是比较好的。”王小丫:“好,校长,我们再到别的教室去看看。”

  王小丫:“现在是在上音乐课,如果说上舞蹈课的时候也是在这里吗?”

  音乐老师:“对,是在这里面。”

  王小丫:“这些椅子放在哪?”

  音乐老师:“这个椅子就可以摆在两边,然后摆起,摞起来,这里就可以是个形体教室。”

  王小丫:“我们看到这个房间呢,应该说不会超过50平米,在这里呢,孩子们要接受声乐教育,同时呢还是他们的练功房,比如说有把杆,还有镜子。当然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会有艺术天赋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但是我就在想,如果说这个房子再好一点,这个练功房再大一点,可能有更多的孩子,对于艺术会更加地感兴趣,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

  韩校长告诉我,这些年,政府对于学校教学设施的投入并不少,但是因为学校面积实在太小,校舍也比较狭窄,很多兴趣课程根本无法开展,学生们连一个像样的实验室都没有。

  王小丫:“现在校长带我来到了学校的操场上,这个操场呢,可能从我们的镜头上看进去呢非常的大,其实非常的小,小到什么程度呢?我们找来了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然后请她从长方形的最长的这一边,跑到那一头,我们看看要多长时间,来,预备,跑。”

  王小丫:“太棒了,孩子跑得快,另外一方面呢,这个操场也实在是小,她的单程呢是用了六秒的时间,孩子们是六百个孩子都共同使用这样一个操场。”

  校长:“对,是,我们上操的时候,全校六百多个学生都下来。”

  王小丫:“校长经常说看见这个操场,她就感觉到心里头有烦恼。”

  校长:“很拥挤。”

  王小丫:“很拥挤。”

  校长:“就是操场太拥挤,孩子施展不开,因为我们体育器械什么的都没有操场上,因为不能再让体育器械占地方了。”

  在一楼楼梯间,我看到了这些被打包堆放在一起的体育器械。

  校长:“但是有了这个东西吧,我们也是挺为难的,就没有地方放,应该把它展示出来,有一个专用教室,老师随时可以到那带孩子测试,但是我们没有一个条件,就只能测试的时候把它打开,用完的时候再把它拆了装回去,来年的用的时候,我们再把它装上,再拿出来。”

  王小丫:“所以有了设备又添了新的烦恼?”

  校长:“是。”

  韩校长说,除了校舍紧张,她现在最头疼的问题是生源不足。虽然学校地处北京城区中心,而且是一所老公立学校,但是,在这里上学的孩子,只有一半是北京本地的,剩余一半学生是打工子弟。韩校长带我来到了四年级二班。

  王小丫:“现在小丫给大家提一个问题,是从外地然后跟着爸爸妈妈到北京来上学的孩子举手?哇,那么多孩子都举手了。能告诉我,你是从哪来的吗?”

  学生:“我是从河南来的。”

  学生:“我是从福建来的。”

  王小丫:“福建来的。”

  学生:“嗯。”

  王小丫:“那你呢?”

  学生:“我是从陕西来的。”

  王小丫:“还有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班上有25个同学是吧,报了什么奥数班,兴趣爱好班的小朋友举手。都报了?我先问一下,你报的什么班?”

  学生:“我报的英语、计算机和奥数。”

  王小丫:“你呢?”

  学生:“我没报。”

  王小丫:“你没报,为什么你没报?”

  学生:“我爸爸给我请英语家教。”

  王小丫:“开小灶。”

  李老师:“家长们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到好一些中学去,所以也基于各方面的考虑吧,一个从孩子综合素质考虑,一个从小升初考虑,所以呢,孩子们报班的情况也比较普遍的。因为这也是无奈的选择,没有办法。”

  韩校长告诉我,因为学校教学条件实在有限,更多的家长希望孩子能到更好一点的学校上学,所以这几年,四根柏小学本地生源越来越少。

  校长:“本地学生的减少是北京普遍的情况,但是呢也有一部分孩子,同时就到名学校,择校去了,选择好的学校去了。一般学校校长都在愁生源,好的学校不是愁生源,他是愁接纳不下这么多孩子。所以就出现这种(冷热)不均衡的状态了。”

  王小丫:“也有可能就是说好多学校,一个班可能有好几十个,甚至近百个学生。”

  校长:“对,像我们这一般的学校呢,我们基本上保持在30个左右,好的学校呢,可能更多一点。”

  韩校长说,正是这些原因,学校早在5年前就被列为搬迁撤并的对象,不久后,他们将和其它两所公立小学一起合并。

  华师大教授周洪宇:将针对教育资源问题谏言献策

  王小丫:“那对于教育资源均衡这个问题上,您有什么建议?”

  校长:“也不是一个很好解决的问题,我觉得现在就是说,应该是各个学校资源什么的,都是应该是均衡的,但是现在客观上可能达不到。”

  其实苦恼的不仅仅是韩校长,我们了解到,最近几年来,北京市因为生源紧张、教育质量、学校规模等原因被撤并或停办的普通中小学校有近1000所,并且这个数字还在扩大;而与此同时,随着择校问题的愈演愈烈,“重点学校挤破了头,普通学校招不到生”的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由择校衍生出的各种各样的课外培训班也是火爆异常。

  在北京翠微路的一处培训报名点,我们随机采访了来这里为孩子报班的家长们。

  家长:“有一个作文的,有英语的,有奥数的,但是其他的还有。”

  家长:“报了三个班。”

  家长:“报一个奥数班,数学奥数,他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

  小孩:“听我妈妈说,好象是我们班全部人都好象报的奥数,老师发给我妈妈信息,我才报的这个班的。”

  在这家培训报名点,我碰到来这里报班的孙先生和他8岁的儿子。

  孙先生:“你孩子不懂奥数,你拿不到好成绩,尤其你不懂奥数,上不了好学校,就这么简单。你看就是说咱们都知道的事情,好一点的学校,如果你有奥数的,需过奥数,或者拿过成绩的话,优先进去,大家不都在走这条小独木桥嘛,越挤越窄。”

  孙先生告诉我,在目前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要想让孩子上好点的学校就只能走这条路。

  孙先生:“我们附近的同事,还有我周边的这些人员,尤其家属大家都在攀比,你儿子上什么学校呢,你在读什么奥数班,学什么英语,暑假期开几个班,学钢琴了没有,小孩的书包越来越重。”

  家长:“我们改变不了这个社会趋势,改变不了大家都拥过来这个潮流,改变不了,只能是随着走,人家怎么办,我们也怎么办吧,是不是,只能这样。”

  其实,城里学生择校的烦恼已经由来已久。虽然,国家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对教育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但是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状况,要在短时间内得到彻底改变,还需要我们有更多更好的办法。在这方面,全国有些城市也率先进行了试点。来看看大连的做法。

  大连四中学生家长谢国忠:“有本事的都不在这个学校,都择校去了。”

  从孩子一入小学开始,谢国忠就为孩子的小升初问题而烦恼。因为按照大连市的学区划分,他的孩子只能就读于四中,而这所学校,曾经一度是差学校的代名词。

  大连四中校长郭建军:“四中应该属于教育界的第三世界。热点学校那个时候大屏幕,班班通,全都已经上了,电教设备,电脑设备。而我们这样的还在的使用普通的幻灯机,普通的录音机授课。”

  因为教学条件差,四中长期面临着生源不足的问题。

  “2004年招生的时候,我们原计划,我们正常的生源应该是450人,但是真正到校报到的只有270人,应该说流失了接近200人”。

  不只是学生们不愿选择四中,老师们也不愿意来。

  “当时学校比较薄弱,应该说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是来了之后还是觉得在想像之外。班级不及格的同学很多,超过半数以上,而且有很多考试成绩是在个位数。”

  为了鼓励老师能到四中这样的学校任教,从2002年开始,大连市出台各类引导政策,至今市内四区已经有19%的教师实现了流动。郭建军在被派往较为薄弱的四中任职时,他的行政职务得到了提升,老师的工资也比以前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500还是600多元,当时可能我们工资也不是很高,也就是刚过1000多元。”

  师资力量的均衡流动,再加上教育投入对四中这样薄弱学校的倾斜,短短的几年间,四中的软硬件环境有了大幅提高。

  “我们现在的学生留失情况最多的时候一年可能只有20个左右,有的时候甚至是不流失。”

  四中的改变只是大连市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缩影。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大连已经初步实现了在城区内办学水平的均衡化。2005年小学六年级择校学生的66%转回到本学区初中学校,这一数据在2006年上升到72%,2007年上升到77%,2008年达到80%。

  “在广义上,整个全大连市的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办学水平也是有比较大的差异的。也就是=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全域内的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路还很长。”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前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要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以此削弱“择校”的动力。怎么才能有更多更好的办法打破择校怪圈,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教育?

  在北京和大连的学校感受城市义务教育十年来巨大的变化,而像择校费、奥数风这些问题,则反映出了当前教育资源仍然存在失衡的情况。其实在过去的十年间,作为民生重要领域的教育问题,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而这些进步的背后,正是许多代表委员一份又一份的提案议案的坚持,使得“上得起学和上好学”梦想一步步变成现实。

  他叫周洪宇,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告诉我, 2003年,他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分组讨论时,就给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递交了一份有关义务教育应该免费的书面建议。

  周洪宇:“大家都发言很踊跃,我就想发言没成,我就把建议面交给他,总理看了之后,说代表的建议很好,提的问题确实很重要,很及时,我们会带回去研究的。”

  周洪宇没有想到,他的这一建议中的主要内容,竟然在三年之后就逐渐变为了现实。2006年,“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被写进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当年,在西部农村率先实施改革的地区,义务教育不仅免除了学杂费,还实行了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政策。这与周洪宇在2006年两会时提出免除学生教科书费的建议不谋而合。

  周洪宇:“我主要是感觉到义务教育免费呢,它就像工作它需要不断地推进,需要不断把义务教育免费的范围要明晰,不能仅仅是在学费和杂费,应该包括教科书费。那么这样呢,不仅是农村还应该包括城市,所以每一年我都会根据义务教育免费实施进展的情况,提出一些新的意见和建议,希望通过每一年的呼吁呢,来争取更多人的关注,引起国家对这个问题更大地重视。”

  周洪宇告诉我们,也许是机缘巧合,从2003年到2008年,每年的两会,他都提出了免费义务教育的议案。而国家有关义务教育免费的政策,也继而陆续出台。2007年,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并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8年秋季学期起,政府又全面免除了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从此覆盖全国。

  周洪宇:“这项工作做的非常好,也是深得民心,体现了执政党治党为国的新的执政理念。”

  在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同时,国家这些年对于教育的投入也在大幅增加。从2000年到2008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由3849亿元提高到了14500亿元,增长了近4倍。2008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达也到历史最高的3.48%。但是,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1993年就提出的教育投入占GDP4%的目标仍然没有实现。

  蔡克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副校长,他已经连续三届担任了教育届别的政协委员。2008年,蔡克勤在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关于实现教育投入占GDP 4%目标》提案,蔡克勤说以现在国家的综合实力,实现这一目标其实并非难事。

  蔡克勤:“因为我们人均的GDP已经超过2千美元,现在已经超过3千美元了,我们现在综合国力已经进入世界第三强了,因此我认为这个目标应该是可以达到的,所以我也恳切的希望政府能够早日的兑现这个承诺,使我们的教育面貌有一个更可喜的一个变化。蔡克勤:我觉得现在提出来4%这个目标应该说不是一个高目标,从中国的长远发展看,我们将来的教育投入应该是远远高于4%的。”

  2月28号,教育部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教育部长袁贵仁在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将在2012年实现教育投入占GDP4%的目标。

  教育部长袁贵仁:“过去我们投入主要是发展,到了现在这种程度,如果按照原来的模式和体制,我们加大投入,可能是事倍功半,我们需要用新的体制推进我们事业的发展,因此改革也需要加大投入来促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2006年,择校费等等这些教育乱收费,曾经是很多家庭的沉重负担,择校问题也成为影响教育公平发展的顽疾,那一年,有很多两会代表提出了要彻底取消择校费。那么在2007年呢,北京、安徽等地,就陆续出台政策,禁止学校收取任何形式的择校费。不过,这次采访的时候,家长告诉我,他们的教育负担并没有减轻,现在,用在择校和培优上的费用仍然不少,孩子教育依然是很多家庭最大的支出之一。

  家长:“就光是课外这个辅导就得一万多。”

  家长:“平均我觉得也得在两万块钱左右,至少两万块钱。”

  家长:“你说你不报又不成,肯定就不成,你眼看着别人一点一点往前走,你不能在这坐着,坐以待毙,只能是报。”

  家长:“其实我觉得也是很无奈的一种事情。”

  周洪宇代表和蔡克勤委员告诉我,要杜绝择校和培优这些现象,关键是解决城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今年的两会上,他们将继续针对教育资源配置问题谏言献策,寻求解决之道。

  周洪宇:“要解决这个问题呢,就是要实行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取消过去过分向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倾斜的一些政策、措施,包括经费投入,大家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完全靠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传统,靠自己的来进行竞争。在这个没有解决之前,当然择校热不会消退。”

  蔡克勤:“恐怕是要慢慢减火,关键在于薄弱项目,在差距不大了,那么这个也没有太大选择的那个了必要性的了,这(火)就慢慢就撤下来了,但是这个现象我们一定要批评,不能再助长了,现在已经对家长对孩子产生很多不良影响了。”

  择校费、奥数风,这些年让无数的孩子和家长不堪重负。尽管义务教育阶段取消了学杂费,也推行了就近入学的制度,但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状况还较为普遍。没有一个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他们只能跟着不和谐的音符,疲于应付。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什么时候才能消除这些成长的烦恼?我们来听听代表委员们的最新观点。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根源就是从八十年代开始,我们一直推进的是一条效率优先的教育发展道路。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更多的是给了那些重点学校,好的学校,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好学校和差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朱永新,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教育协会副会长。在朱永新看来,当前中国择校问题盛行的症结就在于,教育资源长期分配不均衡造成的学校之间的巨大差距,而差距则必然造成选择。

  “最根本的还是政府还是应该缩小差距。从国际的惯例来看,公办学校应该是提供相对平等的、尽可能优质的、面向所有老百姓的基本教育。所以所有学校,很多国家很多区域有规定,所有学校建得都一样、配置都一样,教师相对流动、教师的配备一样。所以说一个孩子无论进哪个学校,都是受到基本一样的教育,但是我们现在不是这样的。”

  以北京为例,据统计,2006年共有236所公办高中计划招收择校生6943人。按照这个数字,以北京规定高中每人3万元择校费上限计算,仅2006年,北京择校生支出择校费用近2.1亿元。那么现阶段,如何才能做到减少学校之间的差距,从而最大限度达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呢。

  “两个途径,第一加大政府公共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要满足学校基本的费用,同时投入应均等化。第二,对所有的教育收费,彻底和学校脱钩。”

  北京师范大学曾对北京市中小学择校问题展开专题调研,其中75%的校长表示,产生择校费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满足学生接受优质教育或特殊教育的愿望。但朱永新认为,这不应成为公立学校收取择校费的理由。

  “我们很多收费还没有完全规范,因为规定不允许收择校费,但是自愿支持教育的赞助费是可以的,所以很多学校就用这样的名义。”

  另一方面朱永新表示,组建教育集团,以优带劣的捆绑式发展模式,也可能成为短期内我国解决择校问题的一条现实路径。

  “委托管理的形式,就是政府把一些薄弱学校,委托给民营的教育公司去管理,那么我们可能很难这么做,但是可以采取把差学校委托给优秀学校去做。这样的方式组建一体化的教育集团。校长可以把他的优秀的教师、优秀的骨干派到他管理的另外一个差的学校去。两三年的时间就可以提供品质。”(

来源: 央视《经济半小时》   作者:    编辑: 俞佳

 相关稿件
·清华成福布斯全球最美大学亚洲唯一上榜学校
·老教师工资为何不如年轻行政人员 长期以来学校高度行政化的必然结果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