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亮相 “鳌山灯会”重现 秀洲元宵节尽显民俗文化底蕴
2010年3月1日 07:56
昨天,秀洲区各地居民共同度过了一个欢乐祥和的元宵节。包汤圆、猜灯谜、赏梅花、看灯会,丰富多彩的元宵活动让人目不暇接。
民俗文化节上看“非遗”
2月27日的古镇新塍因第十二届元宵民俗文化节的持续深入而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当天下午,该镇胜利北路广场被上千名围观市民挤得水泄不通。与以往相比,本届元宵民俗文化节的主题是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展示。
“鲤鱼纹”、“福字纹”、“象棋纹”……在活动现场,两排铺着红绸布的桌子上陈列着上百件曾用于糕点制作的木制模具。据了解,这些模具是当地文化站从民间收集而来的,其花纹雕工精细,式样繁多,不少通过此类模具做出的糕点是用作节庆、喜事的,它所反映的是新塍镇“食”的精髓。
在文艺表演的舞台前,挂着一幅名为“江南水乡新塍古镇风貌图”的十米长卷。整幅长卷为水墨画,以白纸为底色,用黑色线条勾勒,显得毫无杂质。一幢幢瓦房、一排排柳树、一叶叶轻舟,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据介绍,这幅画反映的是19世纪末至上世纪初的新塍古镇面貌。
生火、蒸粉、捶打,忙得不亦乐乎。原来,这是打年糕和包汤圆技艺展示开始了。只见几名汉子手拿木槌,将已经蒸煮好的热腾腾的米粉倒入一个大臼中,一下一下地捶打起来。臼内起初有些稀烂的米粉经过如此一番折腾,竟变得韧性十足。
技艺展示完毕后,活动组织方支起两口大锅,将新鲜制作的年糕和汤圆现场蒸煮并分发。这一举动引得全场沸腾,围观市民纷纷排起长队等候着吃上一口象征团团圆圆的汤圆;现场赠送的一次性塑料碗不够了,市民们的热情也没有消退,他们有的自行拿来盛放器具,有的索性当起了“掌勺师傅”。
“鳌山灯会”60年后重现
夜幕降临。当晚6时30分,新塍镇倏然灯火通明,这座古镇“沉睡”已久的“鳌山灯会”拉开了帷幕。在当地望松亭广场,26盏大红灯笼照亮四周,置身其间的一盏长8米、宽2米、龙头龟背形状的花灯大放异彩,吸引众多市民驻足围观,它就是相传起源于清朝年间的“鳌山灯”。据镇文化站工作人员陈培明介绍,“鳌山灯”是当时地方百姓在闹元宵时以500个花灯组成的大型灯组,象征着祥和与平安。新中国成立后,“鳌山灯会”便再也没举办过。“这次,我们根据镇志上对它的相关记载,以‘龙龟灯’为雏形初次制作了这盏‘鳌山灯’,今后还会改进得更好。”陈培明说。
当“鳌山灯会”向人们讲述其悠久历史的同时,该镇“第十二届元宵民俗文化节文艺晚会”开始了,一出出精彩的表演赢得阵阵热烈掌声,将活动推向最高潮……
百亩梅园赏初春美景
“天哪!现在农村建设得太美了。”“原来这里有这么漂亮的梅花啊,回去一定告诉亲友。”在王店镇聚宝湾,这样的赞叹声此起彼伏。红梅、绿梅和黄梅相间的数百亩梅林中游人如织,他们尽情呼吸着带有阵阵清香的空气。
来自市区的马先生一家三口穿着醒目的“亲子装”,他们特地跟着旅游团一同到聚宝湾赏梅,8个月大的孩子看到怒放的梅花开心地手舞足蹈。市老年大学的一名“学生”坐在凉亭内仔细摆弄着手中的相机,他和“同学”结伴游春,记录下梅花娇艳的身影回家和亲友分享。这位老人告诉记者,前年王店镇举办首届梅花节的时候,老年大学学员们也曾经来到百亩梅园赏梅。故地重游,他们发现这儿的景致比往年还要好。土生土长的王店人钱女士惊叹地告诉记者,多年没回家乡,她发现这方熟悉的故土越来越美丽了。
梅园丛中还有一群熟悉的身影,她们就是建林村的“村嫂摄影队”。向来热爱捕捉生活细节的村嫂们哪肯放过这般美景?她们有的钻进梅花丛中抓拍镜头,有的寻思着挑选最好的角度,还有的兴致勃勃地充当起游客们的临时摄影师。“这下我们的摄影课又有新素材了!”一名村嫂高兴地说。边看梅花边欣赏建林小唱、舞龙舞狮、古筝和马术表演,游人们格外惬意。据了解,王店镇第三届赏梅节从即日起将持续到3月31日,其间还安排了特色农产品展销、高效生态农业项目招商、城市菜园创意农业推介会等活动。
社区元宵活动其乐融融
元宵节向来是社区居民欢聚的好时机,今年也不例外。新城街道亚都社区举办了乒乓球和象棋比赛,“老中青”180多位居民参与。“人家是载歌载舞庆元宵,我们这儿是健身外加切磋技艺。”63岁的居民陈福生笑着说。
春晓社区一年一度的包汤圆比赛更是热闹,倒开水、和面、拌馅,看到一个个亲手做成的汤圆,社区居民们乐开了花。“虽然超市里能买到现成的汤圆,但自己动手做更有节日气氛。”居民沈阿姨对记者说。
300多条灯谜被一抢而空,新老居民开动脑筋猜着谜语,大家互相讨论着,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洪合镇首次举办的大型“庆元宵灯谜会”活动,也把温馨和欢乐带给了现场的每一个人。“好玩又长见识,还可以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比独自在家过元宵节有意思多了。”家住洪合镇区的居民李敏开心地告诉记者。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沈 洁 赵 丹 毛晓宇
编辑:
张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