辍学打工将弟送复旦 10年后弟供哥考大学
2010年2月20日 08:15
刘艳鹏的父亲叫刘言定,今年58岁,祖辈父辈都是农民。刘言定一出生,耳朵就聋了。23岁时,刘言定结婚,但妻子身体一直不好。5年之后,他们有了第一个儿子,有了孩子以后,家里的支出就多了很多。8年之后,他们又生下了第二个儿子,刘艳波。与第一个孩子不同,刘艳波的出生让夫妇俩犯愁了:两个孩子怎么养?
老大刘艳鹏念完了小学、初中,又上高中。每一次升学对他们家来说,都是一个痛苦的抉择。每到升学,刘言定就要考虑哪个儿子接着读,哪个孩子要辍学。
2000年,刘艳鹏高中毕业而没有选择考大学,不是因为成绩不好,而是家里供不起一个大学生。想着弟弟才读初一,他决定辍学到武汉打工,赚钱供弟弟考大学。刘艳鹏临走时,母亲当着他的面给刘艳波说了一句话:“艳波,今后你成功了,别忘记是哥哥将机会留给了你!”
“城市很大,机会很多,可是陌生!”
从书生到技工的转变
2000年2月,刚过完春节,刘艳鹏背着行囊来到了武汉,这是他第一次出远门。打工对他来说,并不陌生,村里有比他更小的孩子也外出打工了。可他,心不甘,他发誓,只要有机会,他一定重回课堂。
刘艳鹏做的第一份工作是石材雕刻,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他体重不超过110斤,可一个月下来,他的体重下降10多斤。从一个书生变为技工,他只用了几天时间。
发第一个月工资时,他给弟弟写了封信。他在信中说:“城市很大,机会很多,可是陌生!”看到这句话时,刘艳波哭了,他虽不知道武汉离家有多远,但他知道哥哥很无助。他给哥哥回了封信,“哥哥,太苦了就回来!”
看到弟弟的回信,刘艳鹏心里暖暖的。只要弟弟能顺利上大学,再苦再累也值。
2007年7月,刘艳波如愿考入复旦大学,当时他的成绩在全县排第一名。刘艳波考上大学的消息传来时,全村都轰动了,村民们奔走相告。在这个小村,想考上普通的大学都难,考上重点大学,刘艳波还是第一人。
当所有的村民都在为刘艳波欢呼时,刘艳鹏却大哭了一场。他的泪水里饱含着8年来在外打工的艰辛,饱含着对弟弟的深情厚谊。他没有赶回来为弟弟庆祝,他要省钱。
2007年8月,刘艳波来到大学校园后,却感受到了巨大的落差:在小县城,他是状元,而在大学,他却成为了3000多名同龄人中的一人,默默无闻。在大学,大部分同学都有电脑、手机,而他却什么都没有。他没有跟哥哥说这些,可哥哥却像知道他的心事似的,打电话给他:“不要因为家里条件差就自卑,更不能因为出生农村就迷失了自我!”听了哥哥的话,刘艳波又重新找回了自信。他还劝哥哥重新考大学,两兄弟将来成为同学。
“三十而读,心中装着大学梦”弟弟劝哥考大学
在弟弟的劝说下,刘艳鹏决定重返高中。
2008年8月,他给五峰县一中校长寄去了一封信,在信里,他将自己多年打工的经历、供弟弟读书的经历都写出来了。可校长认为他年纪已大,加上多年未碰书本,想考上大学几乎不可能。过了半个月,校长那边还没有消息,刘艳鹏有点着急,又给校长写了一封信,再次表明自己的决心。校长终于被他的诚心打动,决定收下他。
8月底,28岁的刘艳鹏背着书包来到了一中。重返校园,刘艳鹏对眼前的一切既熟悉,又陌生。多年不上课,注意力很难集中。为了不让自己掉队,他只能采取“笨鸟先飞”的方法了。每天清晨,他5点就起床,晚上12点才返回宿舍睡觉。
如今,刘艳鹏已在五峰县一中度过了一年半,比起一年前的茫然不知所措,他现在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考上重点大学。
大学是什么样的?大学生活有多精彩?刘艳鹏曾在脑海里想过无数遍。刘艳波刚到大学时,给刘艳鹏打过一个电话,他说:“在我们大学里,有很多古建筑,相辉堂、校史馆处处透露出文化底蕴。校园两旁的大梧桐树下常常有一对对情侣……听着弟弟的讲述,刘艳鹏被吸引,他盼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员,也许还能和弟弟走在同一个大学的林阴道上。
弟弟做兼职为哥凑学费患难与共兄弟情
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挫折。刘艳鹏打工赚来的钱很快就所剩无几,兄弟俩都开始着急。
为了减轻哥哥的心理负担,刘艳波决定多做几份兼职。他在学校找了两份家教,每周上七八次课,每个月挣近2000元钱。除了家教,他还做其他的兼职工作。他希望凭自己的努力多赚点钱,对哥哥有一些补偿。刘艳波告诉记者:“哥哥为了我,付出了自己8年的青春,为了这个家,他将自己的梦想暂时隐藏。”他一直认为,大哥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如今,刘艳波已读大三,正面临读研和工作的选择。他告诉记者:“工作可以为家里带来收入,减轻家庭负担,可我还想读研。”想要一下做出抉择,的确很难,不过,哥哥刘艳鹏说:“弟弟很有抱负,是我们的骄傲,是我学习的榜样,不管他怎样选择,我都会支持他!”
来源:
楚天金报
作者:
甘琛 饶超
编辑:
俞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