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七日谈 愿“孝情”年年有“余”
2010年2月19日 08:32
虎年新春,餐桌必定少不了一道鱼菜,寓意“洪福延绵,年年有余(鱼)”,这是传统农耕社会里,人们祈求来年丰收的心理仪式。伴随着岁月变迁和历史逾越,经济的发展让物质上的年年有余变得稀松平常,人们追求的“余”逐渐变成了精神上体贴和心灵上的慰藉。
然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注定了万千青年如我一般,不能遵从“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不能时时陪伴在父母亲人身边,尽儿女之责。今天是农历正月初六,“一路顺风”的数字寓意,再加上七天法定假日临近结束,游子们不得不踏上归路。但是,父母家人年年有“余”的情感期盼,该以何种方式弥补“孝情”,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我妈就让今年多回几次家”、“我给爸妈钱,他们根本不要”……在春节同学聚会时,怎么满足父母的情感需要成了所有人的共同话题。送礼物,送红包,父母真的不需要;工作太忙,多回家看看又根本不可能;把父母接到自己工作的城市,父母住着又不习惯。可能,这就是经济富裕和物质充足带来的社会烦恼,这也告诉我们,金钱不是万能的,金钱补偿不了亲情,也不为父母看重。
当游子们步履匆匆的工作节奏与年迈父母的现实情感需要狭路相逢时,父母的体谅让游子们心生感动。“好男儿志在四方”、“年轻人,当以事业为重”……许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说不出惊天动地的大道理,也不会讲述长篇大论,只担心自己成为子女未来发展的累赘,在假期尚未结束,就催促儿女尽早动身,赶向远方,追逐属于年轻人的梦想和未来。火车站台边,长途汽车站里,许多鬓发微白的父母送别着年轻小伙子,一声声叮嘱,一次次回首,即使火车远去,汽车离开,他们的身影仍然久久留驻。
年年有余,“余”在哪里?父母很体谅,不能就此淡化父母对亲情的渴求与盼望,也不能打消我们对父母精神依赖的重视。怎么弥补“空巢老人”的精神情感需要,怎么让父母的晚年不再孤单,怎么更好地尽“孝道”,这是每一个游子,也是每一位儿女必须思考的问题。区域经济的梯度化发展,决定了我们不能在父母身边就近就业,那么我们就该“常回家看看”:纵然不能回家,也可以时常给父母打打电话,让声音常常回家,用语言表达我们的关切之心。当然,最为父母所看重的,还是在灯火阑珊的大年夜,全家聚首。所以,无论我们身处何方,也要披星戴月,挤过千山万水,回家过年!让温暖的“孝情”传递给父母家人,延续年年有“余”的珍贵亲情。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记者 陈 健
编辑:
朱琴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