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七日谈 春节送礼,愁并温暖着
2010年2月18日 08:20
春节好过,礼物难送。作为在外工作的“游子”,我在回家前十天半个月就天天犯嘀咕,想着给亲戚朋友送什么礼物。周末一有空我就去商场转悠,特庸俗地专盯“牌子货”。其实我平常是最不讲究牌子的,觉得牌子这东西吧,一是欺负人穷,二是欺负人傻,而我平生最痛恨被欺负,所以每次见名牌店俺都侧目而过。
可给亲戚朋友带礼物,总觉得还是应该送点“牌子货”。从使用价值的角度讲,一条地摊上买的围巾和一条巴宝莉的围巾,没啥大区别,但是从“意义”的角度讲,给巴宝莉付钱那一刹那感到的心痛,象征着我对你的重视、你对我的意义。
看过一本人类学的书,说礼物这个东西,本质不是东西,而是意义,礼物的流动也就是意义的流动、秩序的流动,说得更严重一些,就是人类关系的流动。没有礼物,人类的生老病死和动物也就没有了区别。送礼表面上说是风俗、人情,实则趁春节举行一种重构人类关系的仪式。
从这个角度看,我也就理解了那些看起来特俗的举动,比如春节送礼讲牌子、讲排场、讲花里胡哨的包装,还比如“只买贵的管它对不对”。
当然,七弯八绕理顺了这一通辩证关系后,还是不能解决我选礼物的实际问题。具体而论,刨去爷爷奶奶辈,我的叔、舅、姨、姑、堂表亲等,人数相当可观,喜好十分不同。我在戴梦得、天虹百货转来转去,寻找价格适中的“意义”,它们不能重得砸坏我的心脏、砸瘪我的钱包,但也不能轻得让我眼睛都不眨一下,要能恰如其分地体现血缘远近、感情亲疏,要讲金也要讲心。
“意义”们前呼后拥,朝我挤眉弄眼,每每勾引着我掏空荷包买下一大堆“意义”。当我把这堆“意义”一一装进行李箱,我才有了回家的底气。当我把它们一件一件送到亲友手里,看人家眼里的欢喜,那时我会想,那些愚蠢的“牌子货”,傻得多么有意义。
但,我这绝对是小case。回家后,我发现我爸妈像所有中国家庭一样,面临着阵容更为庞大的亲友团,还有领导同侪、生意伙伴、新朋故友,“意义”之外,礼物还须承载利益、感恩、诉求……送礼的先后顺序、价格贵贱、礼品内容,都是高深复杂的学问。
一件礼物送进门,此时无声胜有声。但凡俗人等,多半没有贾府里琏二奶奶的玲珑心,送礼学问不够精深。有人只好简单粗暴地把它们折算成金额,现金奉上,但在这人人“不差钱”的年头,送少了人家瞧不上,送多了自己肉痛;很多人干脆批发了名烟好酒、营养保健品,像拜年短信一样家家“群发”,省事不少,但总嫌心意不足、俗气有余;何况烟酒提来提去,搞不好兜一圈又回来,这年味、人情味就难免变了味;又碰上给领导送礼的,更是头痛,送轻了心意难表,送重了有溜须拍马之嫌,一不留神还送成了腐败。
据说,近年来海外华人华侨们也热议“回乡送礼越来越难”。以前国内商品短缺,从国外随便带点什么就能让大家欢天喜地,如今“货通天下”,国内亲友什么没见过,什么买不到?回乡送礼就成了大难题。在国外尚且如此,你叫我们情何以堪呢?
送文明、送健康、送时尚、送高科技,听说如今又时兴送低碳礼物,人们不断绞尽脑汁求新求变。有“意义”在那儿托底,春节送礼这一千年旧俗,恐怕不能像有些人说的那样说取消就取消了。为了礼物痛并快乐着,愁并温暖着,也算五味杂陈年味之一种吧。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记者 杨 洁
编辑:
朱琴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