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2009】挖掘民俗特色 打造非遗品牌 展现运河文化
2010年2月8日 09:30
“鱼米之乡”的江浙人择水而居。古老的运河、柔柔的橹声积淀成了浓郁的江南风情。而这条古老祥和的运河,却又有着它热烈沸腾的一面,运河之上蕴藏着一股巨大力量。2009年,一场展现水乡民俗的盛会在运河之上上演。
——江南有个网船会
2009年3月21日,“江南网船会——流淌着的运河民俗”活动在秀洲区王江泾镇莲泗荡拉开帷幕。在民间流传了数百年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网船会,60年来第一次大规模地呈现在众人面前。300多条渔船,来自江浙沪数以万计的百姓汇聚在这里虔诚顶礼、献牲演剧、祈福追思,脉脉心曲和着上下天光,汇成了一江民生宏愿,向世人演绎了一个水乡民俗的传奇故事。
|
江南网船会 摄影\沈建明 |
本次“江南网船会”首次由政府出面主办,活动历时两天(2009年3月21—22日),分“网船会开幕式”和“猛将出会”两个部分。与此同时,还举办了江南水乡渔俗文化博物馆开馆仪式、“青鱼之乡转型发展”论坛、秀洲区名优农产品展示展销,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等系列涉渔活动。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网船会活动内容的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文化内容,与往年相比,主题更为突出,内容更为丰富,规模更为宏大。
——十里八乡齐相聚
3月22日凌晨4点多,狂风大作,继而电闪雷鸣后又下起了瓢泼大雨,而路上影影绰绰的人和车却犹如一股洪流,一路朝着莲泗荡汹涌而去。“下这么大雨,你们起这么大早,是去赶网船会吗?”她们回答:“是咯,是咯,我伲是赶网船会去咯,还有交关多船摇到格面去的呢,5点钟就要开始罗……”许多打着雨伞扎着花毛巾的老太太,笑嘻嘻地在赶路。
|
前来赴会的渔民 摄影\沈建明 |
来自江苏吴江市庙港渔业东村的徐毛头说他们今天早上6点钟就从家里出发了,光他家就来了五条船。他自豪地告诉记者,他脚下的这条船已有200多年历史,这条船原来的负责人是他父亲,现在轮到他来接任。来自江苏昆山71岁的杨发林说他从娘怀抱里开始,就每年坐着船来莲泗荡了,是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手里传下来的规矩。
夜雾从水面慢慢散去,三面环水、东靠嘉善、北邻江苏、西连京杭大运河约2公里的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莲泗荡的水面上,聚集了几百艘船只,水上岸上各路旗幡招展,“咣咣”的锣鼓声响彻十里八乡。
——水乡盛典现传奇
“每年清明和中秋前后,江南一带的渔民和船民们都会自发驱船到莲泗荡,船多的时候,4000多亩的莲泗荡放眼望去,黑压压一片。船与船首尾相接,人从北岸到南岸,踩着船就可以穿越湖面了。”王江泾镇民主村82岁老人陆百根回忆说:“这种真正大规模的、原汁原味的网船会已经多年没有出现过了。”
|
民间文艺表演:扎肉提香 摄影\沈建明 |
网船会现场,民间文艺表演者云集,来自江浙沪等地的60多个民俗团体、近2000渔民和农民身穿古装载歌载舞,尽情狂欢。60多个民俗团体传统节目缤纷亮相,为十里八乡的乡亲带来一场水上狂欢节。有很多流失了的传统节目经当地农民的挖掘整理又一一重现:来自四面八方渔家妇女在莲泗荡一带运河上表演着“踏船”竞赛,生动有趣的场景,不时赢得阵阵掌声;水乡结婚用的“喜船”,被一帮横截河道讨喜糖的“拦小港”取闹着,充分表现了水乡青年幽默和幸福……
孩子们一边看花炮一边跑来跑去地喊爹爹叫奶奶来看舞龙,来看腰鼓,来看花灯,来看扎肉提香……眼前一面面旌旗迎风招展,那都是十里八乡民间社团的标志。人声鼎沸、鞭炮齐鸣,位于民主村中央的刘王庙被挤得水泄不通。
在网船会活动期间开馆的“渔俗文化博物馆”里,收藏保存了不少民俗的物件,以给后人留下这些珍贵的记忆。
——船载文脉行百年
网船会是江浙沪一带渔民纪念元朝灭蝗英雄刘承忠的民俗祭祀活动,其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百年前。每年清明和中秋节,江、浙、沪等地从事渔业、农业、运输业等的渔民、农民、商人及香客都凭借着江南地区便捷的水上与陆路交通,从四面八方自发汇集到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东的莲泗荡,祭祀元朝灭蝗英雄刘承忠,通过庙会方式,祈求风调雨顺、农渔丰收。这种江南民间自发性的民俗祭祀活动由于起初均为渔民摇着捕鱼的丝网船结社、结队而来,又至少自清宣统年间就开始形成一定的活动规模而沿续至今,民间称之为“网船会”、“刘王庙会”、“莲泗荡水上庙会”。
|
船上祭拜祈福 摄影\沈建明 |
然而,百年沉浮,原汁原味的网船会已渐行渐远。从历史记载来看,莲泗荡“网船会”光前来赶庙会的船只就有十万、二十万计,这是过去“网船会”的历史。如今,“网船会”也在变化。变化最大的是,前来赶庙会的网船逐年减少。1996年,全年赶会的网船约一千二百多条(船次);2003年,约八百多条(船次);2005年约六百多条(船次);2007年约四百多条(船次)。赶会网船逐年下降的原因:一是渔民身份的转变,先前从事水上捕鱼为生的渔民,有许多分得了田地,不再水上漂泊;二是渔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水面渔业大多进行了承包养殖、多数人已不再以渔为生。
政府为恢复原生态的“网船会”。2004年投入50多万元改建通往庙会的桥梁。2005年,投入250多万元,改建网船、渔船停靠集聚地的河埠二千多米,修建了停车场、建造了刘公塔。2007年,投入500多万元,扩大庙会空间,建造祭祀前大殿,同时申报了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至2010年,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网船会”生态保护,同时建立网船会生态博物馆。种种努力终于迎来了这60年来第一次最大规模的网船会,成为江南唯一的一处原生态水上庙会。
——拓展思路寻脉络 跳出文化做文化
如何挖掘民俗文化?如何让文化充满生命力?如何使文化与产业有效结合?在以“江南网船会”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文化活动调研座谈会上。调研组就如何做大做强江南网船会集思广义、出谋划策。
整合资源 打响品牌
副区长周坚认为江南网船会要做好挖掘与传承工作,做到规划先行,文化与经济、民间与政府相结合。区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国华认为,网船会是百姓自发的行为,有很大的包容性,这次“流淌着的运河文化——江南网船会”活动意义重大,纪念为民做事的好官顺应科学发展观,力争做到效益最大化,并借此活动打响文化品牌。另外,王江泾镇有长虹桥、一宿庵、刘公庙、一里街、连泗荡公园等独特的资源,要整合开发。当提到建议时,王部长认为江南网船会要打造取之不竭的运河文化;突出民俗文化,推出“非遗”品牌;突出水乡文化,推动旅游文化的发展。
|
历史记载 网船会 《点石斋画报》 |
结合产业 注重传播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王鸣霞认为网船会有历史渊源,可以深入挖掘。做好网船会这个品牌,要有近期和远期的计划,要跟产业结合起来。政府的眼光不仅仅要立足于本身就有精神追求的那些自发的群众,还要做城市居民的文章,要有传播效应,要吸引城乡居民参与。具体可以做好水、船、鱼的文章。在具体操作上,王鸣霞还建议把渔俗博物馆做成体验型的博物馆,让游客参与其中。文化工作要跳出文化做文化,这样才有生命力。
结语:肃穆面容下,展露的是“风调雨顺、农渔丰收”的质朴愿景;踢腿顿足间,流动的是祖辈相传的民俗舞蹈的古朴韵味;笑语飞落处,绽放的是对幸福明天的美好期许……可喜的是,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在网船会上,这一个个鲜活而个性的具体影像背后,正是一幅绵延百年的江南水乡纯朴的原生态文化长卷。
来源:
秀洲新闻网
作者:
朱琴燕
编辑:
吴怡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