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 片 数字报 彩票代购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视听新闻 | 玩转秀洲 | 直通秀洲 | 画乡风采 | 曝 书 亭 | 镇街风采 | 部门联动 | 企业名片 | 新居民之家 | 图  库
 民生信息 | 大小城事 | 财经纵横 | 教育天地 | 休闲旅游 | 生活健康 | 文娱播报 | 时尚资讯 | 汽车世界 | 专  题 | 小村官在线 | 官方微博
19119年7月15日 周一
 您当前的位置:首 页 > 新闻中心 > 嘉兴新闻
 精彩推荐
作风“新常态”擎动现代化田园“秀洲梦”
菱歌悠扬菱桶竞渡擦亮南湖菱文化“金名片”
秀洲开展"七进七种"宣讲服务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
嘉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交出“中期答卷”
秀洲区完善活水机制逐步改善河道水质
防汛升级 秀洲启动基层防汛防台体系规范化建设
嘉兴"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 编制思路进一步创新
在活动中体验古老民俗文化 秀洲小学生亲近"非遗"
转职能 转方式 转作风 “三转”转出秀洲新气象
秀洲区20多个楼盘亮相嘉兴夏季房博会
 图 片


展销活动与旅游结合起来 陈德荣参观考察嘉兴农展会

2010年2月5日 08:12

   

    昨天,一年一度的嘉兴农产品展销会在嘉兴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参加农展会的221家企业设摊259个,集中向市民推销2000余种名特优新农产品。借助本省湖州、金华、绍兴等地以及台湾地区农业企业的友情加盟,本次农展会成为我市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展会。

  昨天下午,市委书记陈德荣,市委常委、秘书长蒋唯民,副市长陈越强等一行来到嘉兴国际会展中心,参观考察嘉兴农产品展销会,了解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情况,并与一些农业企业负责人进行交流。

  昨天下午的农展会现场,人流穿梭,摩肩接踵,各家展位前都挤满了前来购买优质农产品的市民。陈德荣一行考察了一个个展位。在关祥蔬菜专业合作社展位前,陈德荣拿起一袋冷冻的南湖菱看了看,向展销商询问了冷冻南湖菱的保存时间、价格,以及南湖菱能否与其他农产品进行套种等。在绿华生态农业科技公司前,陈德荣向公司负责人了解了奥运蔬菜的生产、销售情况,“奥运蔬菜比普通蔬菜的销售效益好些吗?”“好一些。”陈德荣说,奥运蔬菜关键是要进行规模化生产,从而提高产销量,增加效益。在嘉善黄酒展区,陈德荣驻足观看,了解了黄酒的展销情况。

  考察结束时,陈德荣充分肯定了本次农展会的展示展销活动。他指出,我市优质农产品展销活动可与旅游结合起来,进一步叫响我市农产品品牌,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作出贡献。

  据了解,今年是我市第四次举办农展会,随着农展会号召力的增强,今年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展积极性非常高,海宁、桐乡等地还有不少企业要求参展,但由于受到展位限制,只能择优选取。此次参展的企业中,不仅有“五芳斋”、“大不同”、“三珍斋”等市民耳熟能详的老品牌,还有“绿农”有机农产品、“绿晨”蔬菜、“华神”生态鳖等新品牌,让市民有了更多挑选优质农产品的机会。

  农展会历来是禾城市民置办年货的最佳时机。昨天一早,等待已久的市民涌入农展会现场。“八宝饭”、“八宝鸭”、“宴球王”等过年饭桌上必不可少的食品,自然成了农展会中的抢手货。想在春节长假中换换口味的市民,则把选购对象锁定在速冻蔬菜上,速冻南湖菱、速冻毛豆、速冻玉米等很快被抢购一空。

  首次引进外地企业,打破农产品的区域界限,成为今年农展会的一大亮点。来自湖州、金华、绍兴等地的农业企业,为嘉兴市民带来了当地的传统农产品。湖州的小吃、金华的火腿、绍兴的珍珠等受到市民的欢迎。

  首次登陆嘉兴的台湾新奇特农产品,引来市民好奇的目光。“这是台湾产的水果菠萝蜜?”“丝瓜怎么藏在了果冻里面?”……“释加”、“莲雾”、“芭乐”等台湾当地的农产品,让禾城市民大饱眼福。中华海峡两岸文化观光产业发展协会理事长宋智忱说,为了给嘉兴市民送上台湾的优质农产品,此次他们组织了“太阳堂”、“金门高粱酒”等一批台湾知名农业企业前来参展。

  此外,本次农展会首次实现了从单纯的农产品展示展销转向项目合作。在昨天举行的嘉兴农业推介会暨农业项目合作签约仪式上,来自市内外的15家企业和经销商与我市的15家农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签订合作意向,合作金额达6.65亿元。

  市领导蒋唯民、钱满程、陈越强、翁可雄等参加了上午的开幕式。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程茂林 欧 林    编辑: 张彬

 相关稿件
·【本网原创】市民可每天逛“农展会” 区农产品展示销售中心开业
·专卖店、超市、展销中心接二连三亮相 想吃农产品不必等农展会
·走出去大力“吆喝”看家农产品 12家农企亮相上海农展会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