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坛的“灰色经济学” “赌、假、黑、伞”的多重污染
2010年1月22日 08:22
我并非足球专业人士,但我对中国足球的“灰色经济学”时有一些个人的思考,今天在此与读者交流,缘于中国足协掌门人南勇和分管中超联赛的副主席杨一民“被警方带走”。
此前,中国足协官员范广鸣、广州市足协官员杨旭一干人等,也是先传闻“失踪”,然后被证实进了看守所,直到穿上囚服在央视丢人现眼,广大球迷才相信此轮扫赌打黑的动静比2001年那一回要大一些。众所周知,2001年的首轮打黑,最后只拍到“黑哨”龚建平一只小“苍蝇”。
不过,这回扫赌打黑的时势与上次不同。这回是多位中央高层领导批评足球工作在前,才有扫赌打黑乘势跟进,不弄出点名堂来,广大球迷尚好糊弄,但对中央总该有个交代。
这回扫赌打黑的思路上也不同。2001年首轮打黑失利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涉及面太大,黑幕一旦撕开恐怕缝不上;二是只打“黑哨”不挖“病灶”。赌球的庄家要做大赢家,必须操纵比赛,先要收买球员踢假球,再要收买裁判吹“黑哨”,最后还要贿赂足协官员充当保护伞。所以,当“赌、假、黑、伞”均被纳入扫赌打黑范围之后,效果当与首轮打黑有所不同。
对效果的预期不用“大为不同”而只敢用“有所不同”,并非我用词吝啬。从经济学的视角回头看,最初各俱乐部老板都是出手阔绰的大国企,几年下来就把国脚、省脚、市脚们给惯坏了。当发现俱乐部是个无底洞加大染缸并养着一群流气十足的“小混混”后,恰逢国企迎来一波改制潮流,国资先后演绎“大逃亡”。于是1990年代末期,不少俱乐部开始闹“粮荒”,弄得球员的薪酬常被缺斤短两,俱乐部正常经费缺口日增。这正是收买球员、裁判,寻求保护伞的初始“缺口”,10年前龚建平充当替死鬼的“灰色经济学”成因主要也在这里。眼瞅着俱乐部体制即将山穷水尽,没想到首茬民资大佬开始强势崛起,“暴发户”的炫耀心态促使民资大佬“国退民进”,俱乐部体制得以暂时喘息。
然而,“病灶”未除光靠输血肯定不能拯救中国足球,受“赌、假、黑、伞”的多重污染,民资大佬马上发现花钱非但得不到投资(名誉)回报,反倒沾染一身骚。于是,明智者开始激流勇退,不明智的继续硬扛;于是,大约从2003年起,各俱乐部呈现频繁“更名潮”,球员被欠薪渐成常态;于是,国内外专业赌球公司“乘虚”介入球市,迅即控制赌球产业链的总脉……直到去年冬天中央高层领导对足球作出批示,扫赌打黑才不得不为之。
鉴于铲除赌球产业链涉及中国足球体制再造,这远比拿下几名足协高官要难,所以对中国足球之前景,我依然不敢过于乐观。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王天鹰(上海)
编辑:
张兆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