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周年家乡新变化系列报道之四
【老街新记忆】
走在油车港镇马厍老街长长的青石路面,街区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110年历史的黄善同杂货店、116年的海荣理发店、126年的新荣打铁店……代代传承的老店,经历岁月的磨砺而愈发坚挺,静静伫立在老街南岸。悬空搭建在河道和街之间的船舫楼,依稀还演绎着昔日的繁华。今年79岁的孙福忠从小在马厍老街长大,对老街充满了感情。
以前的马厍老街是集镇,老百姓种桑养蚕,纺纱剿丝,车来船往,住店的、做生意的、逛集市的,热闹非凡。据《嘉兴新志》记载,马厍老街旧称苜蓿湾,亦称买纱汇,后来讹读成了马厍汇。唐人有“落日行吟芳草畔,夕阳古渡苜蓿湾”的诗句来描绘旧时的马厍老街。“夕阳、古渡、芳草、流水、人家,据说从前那里是一望无际的开着紫色花朵的苜蓿地。”孙福忠说。
马厍老街不仅聚集着热闹的街市,还积淀着丰厚的人文底蕴。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龚宝铨就出生在这灵秀水乡,他的故居至今仍颤巍巍地立在市河之边。据传,当年龚家以中医药为业,传有秘方,所制药酒名闻江浙。龚宝铨就是从这里出发,带着祖传的药酒味和苜蓿花香味,转身投入充满枪炮声的革命事业。中国现代物理学家、杰出的教育家、浙江大学物理系创始人张绍忠的故居,亦坐落于此。
孙福忠家的老宅位于离马厍老街不远的罗家甸。读小学的时候每天上学、放学都要走过老街,因此,记忆中老街上的药店、杂货店、菜摊、小吃店的样子,孙福忠一闭眼就清晰如昨日再现。磨剪刀的摊子、打铁铺、茶馆店、阿四的剃头店,走完一条大路,跨过车家港桥,行至三叉路口就是马厍老街了。街头吆喝的叫卖声、门口老人们的交谈声、叮当的打铁声、挑担的肩夫……旧时的马厍老街人头攒动,一片忙碌。
底色如旧,气韵亦新。近年来,油车港镇对马厍老街的残破围墙进行修整美化,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沿河街边龚家的十来间旧屋翻建成了“龚宝铨纪念馆”,曾经开设在马厍西街的张家老宅东厢房的“马厍茶馆”,小镇的“文化礼堂”成了过去的记忆,新开辟的“画乡记忆-马厍文化展示馆”展示着农民画特色和名人乡贤印迹……一条融历史名人、文物保护、文化特色于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记录着变迁。
【我家新变化】
出生于1941年的孙福忠,还清晰地记得小时候耳闻或亲眼见过的事情。1950年,孙福忠在马厍小学读书。“每天背着书包,约上好友一同前往学校,沿着马厍老街,一直到东边。”孙福忠说,马厍老街的西头沿河而居几十户人家,这些人家有的是本地人,有的是江北摇船而来,在他们的家门口还停靠着可以生活居住的船只。
枕河而建或索性建在河上的船舫楼茶馆,最有江南水乡小镇的印记。马厍镇上的茶馆是他记忆中的一道风景。马厍老茶馆有着80多年的历史,一支烟、一杯茶,是老镇老人们的独特生活方式。这里曾经有过7家茶馆,其中3家是悬空搭建在河道和街之间的,叫做船舫楼。“以前,只要有客人上门,家家户户都会带着客人来茶楼里喝茶,既热闹又客气。”孙福忠说,记忆中无论风霜雨雪,父亲总要到第一家最大的船舫楼喝早茶。而早晨出门的时候,孙福忠经常把午饭带到那,中午下课时分便来此处,吃热好的饭菜。
时间慢慢流逝,这些茶楼,最终就剩下了几根石柱子,静静伫立在老街一角,向每一个曾经居住过、听说过马厍的后代诉说着马厍老街曾经的繁荣与故事。1968年,孙福忠来到了马厍小学附设初中班教书,33年教书育人,见证了马厍老街一草一木的变迁。
2003年,孙福忠退休不退岗,乐此不疲帮助乡邻,坚持发挥余热,把自家的小店办成了老年人活动的场所。活动室里不时传来欢声笑语,村里的老人都聚集在这里,下棋、看书、喝茶……俨然一幅老百姓安居乐业、和谐奋进的场景,好不惬意。
“附近住着好几个老人,由于街上没有专门的老年人活动场所,我开了这家小店之后,他们都喜欢到店里来坐坐。”孙福忠说,这几年由于拆迁,老街上的人流量越来越少,开这样一家杂货店根本赚不到什么钱,家里人准备把店关掉,但他还是坚持每天到店。2017年,村里拆迁,孙福忠搬进了徐家门小区,但他仍然时不时就来老街转转,感受老街的新变化。
如今,油车港镇首座镇级乡贤基地就在马厍老街上,汇聚和传播社会正能量,油车港镇用道德的力量打造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土。
【祝福我的国】
孙福忠:如今,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了!我们搬进了新社区,有医保、社保,也有退休金,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