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新塍西北大街阅尽沧桑迎来新生
2019年5月14日 08:52 来源:嘉兴日报 记 者 朱胜伟 蒋彧淼 通讯员 赵维卒 毛嘉俊

——70周年家乡新变化系列报道之二

  【老街新记忆】

  徐氏民居、张恒昌酱园旧址、高氏民居、屠家祠堂……走在新塍镇西北大街上,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处文保点。耐人寻味的是,西北大街实际上并不长,整条巷子也就560米,但却“深藏”了21个文保点。这一处处历史建筑,承载着本地历史,凝聚着沧桑变迁,也孕育着挥之不去的记忆。

  “酱缸醋甏酒瓮头,买卖开在前门头,作坊设在院里头,货船停在桥根头,运输全靠河里头。”1948年出生的沈兆麟自幼在西北大街长大,对老街的一砖一瓦十分熟悉,说起老街的故事来,更是如数家珍,“这个顺口溜描绘的正是鼎盛时期的张恒昌酱园前店后场的布局、原料产品运输的方式和经营的产品。”

  1956年,张恒昌酱园与镇上“高公兴”“大生”“东公兴”三家酱园合并为新塍酿造厂,并以“高公兴”的商标继续对外销售。经历了沧桑,迎来了新生,如今,张恒昌酱园已经成为一处供人参观的遗址。根据史料记载,西北大街原名北庆元坊,1929年改为现名。经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后的老街,如今一到周末,人气总是很旺,人们不仅在古镇里寻访美食,也在追寻着老街的记忆。

  在历史的长河中,西北大街总在寻找着自己的注脚。“1979年城乡公路修筑之前,西北大街是洛东乡村民进城的必经之路。”沈兆麟告诉记者,老街地处古镇西北角,并与原洛东乡相连,这样的优势使得老街成了农民进城购物的必经之路,老街也由此变得忙碌起来。改革开放后,农民还会把新鲜的瓜果蔬菜等农产品带出来卖,这让老街变得格外热闹,也最终促成了新塍农贸市场的形成。

  行走在老街上,映入眼帘的依然是白墙黛瓦马头墙,时光似乎在这里凝固了。去年,新塍镇实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按照“保持原貌、修旧如旧”原则对西北大街进行立面改造,逐渐还原历史街区的“老街”味道。而今,西北老街逐渐抚去了历史尘埃,展露出悠久的历史文化韵味,原本冷清的老街上游人又多了起来。

  行走在老街上,看到的不仅是老街丰厚历史的缩影,还有如今的建设者,用自己的努力将老街的变与不变诠释得淋漓尽致。

  【我家新变化】

  西北大街50号,承载着沈兆麟对西北大街最初的记忆。1951年,沈兆麟就随父母居住在这里,直到1958年因为一场台风刮倒了房屋才举家搬离。如今,再看到这些重建的房屋,沈兆麟百感交集,心中唏嘘不已,“那年的台风特别厉害,沿河的这排房屋全部倒塌了,政府当时财力有限,很多年后才重新盖起了房子”。记忆中的第一次搬家,沈兆麟是含着眼泪,心中满是不忍,“那个年代是真穷啊,家里没什么钱,搬个家几乎就是卷个铺盖的事情”。

  相较起来,1990年的那次搬家就要“阔气”多了。“1975年,知识青年返城后,我就住在西北大街57号,直到单位分房才离开,当时,我叫了亲戚朋友,还借了个汽车帮忙一起搬。”沈兆麟说,除了床、柜、桌椅沙发等基础家具,还有在当时被称为“四大名旦”的“海鸥”电扇、“益友”冰箱、“皇冠”灯具和“大雁”自行车,以及缝纫机、收音机等大小家电。

  行走中,不知不觉来到了西北大街196号,这里是沈兆麟爱人郭学华的家,看着悠长的小巷,沈兆麟再次回忆起来。“当年结婚当天,我和爱人就是从196号步行到家的。当时的婚礼很简单,请个乡下厨师,才摆了4桌,大家聚在一起吃顿饭,就算结婚了。”沈兆麟感慨地说,2012年儿子结婚,和当年相比就完全是两个情况了,“接亲要高档汽车,酒店要星级酒店,嫁妆那是更加好了,这也说明大家的生活水平更好了。”

  “我的两次搬家和家里摆的两次喜酒,对一个小家来说都是大事情,其中的变化正是老街的新生和百姓幸福生活的见证。”沈兆麟笑着说道,退休后,除了和老伴一起出去游玩,带带孙子,还会帮镇里修著镇志,编撰了《新塍世纪名人录》《新塍民间传说》《零宿庙的故事》《清代巨贾》《马桥》《金头案》等书。

  【祝福我的国】

  沈兆麟: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日子是越过越好。现在我们的国家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祝愿祖国越来越昌盛、越来越繁荣,祝福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标签:70周年 责任编辑:平彩娟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