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  原创作品
与友同游曝书亭
2019年3月15日 08:55 来源:嘉兴日报 梅晓民

  ※江南韵

 

  春花烂漫的季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朋友是学园林构造的,老早就听说王店镇的曝书亭很有名,便提议一起去造访。我说:可以呀,但我先打一支预防针,你看了以后可不要失望喔。朋友笑笑道:那倒不至于,我们看了再说吧。

  入得园来,自诩略识朱彝尊和曝书亭的我,望着翠竹掩映、古木参天、红花绿叶、古朴风雅的竹垞故居,滔滔不绝向朋友讲解起来:这是荷花池,本来种有荷花,池南就是曝书亭;这里原先称“竹垞”,面积也很大,有南垞北垞之分,现在的曝书亭只是南垞的一部分;朱彝尊去世后不久,竹垞全部废弃,而阮元在嘉庆元年修建的只是一座曝书亭,所以人们记住的只是这座亭子,竹垞已无人知晓了……

  我们沿着甬道,往潜采堂、曝书亭、曲桥、娱老轩、醧舫的方向慢慢走。我对园林建筑一点也不熟悉,所以并说不出多少道道。朋友则看得非常认真,一草一木也不放过。

  兜了一圈后,我们坐在醧舫里,边品茶边闲聊。我半开玩笑地问他:“这曝书亭名气虽然大,但真正懂得其中奥妙的人不多。不知你对此有何感想?”

  朋友呷了一口茶,说出一番令我感觉耳目一新的话。

  “你不要小看这座占地不到十亩的园林。依我看来,这里各具特色的建筑、不同的景点,都体现着朱彝尊这位藏书家的审美追求。”

  我不以为然。朋友则很认真地说:“不信,我们重新走一遍看看。就让我来当你的导游如何?”

  我立即来了兴致:“园林专家的话,哪会不信呢!我正好洗耳恭听。”

  说走就走,我们回到了入园的起点。伫立在园门外,朋友开口道:“你来看,从这儿向里望,可远远看到荷花池南岸的曝书亭。它不仅是全园构图的重心,同样是造景的中心。利用园门,将曝书亭框入景中,如同一幅深远意境的画作。你这个摄影爱好者,构图技巧一定比我强,这样拍下来,说不定能参赛得奖呢!”

  我听罢,会意地笑了。看来,建造这座园林的工匠,的确花了不少心血。

  再往潜采堂走去,朋友又开口道:“这是曝书亭园林的正厅。你刚才不是说,朱彝尊曾在这里藏有八万卷书吗?那么,他一定是迎着朝阳开始他一天的写作。疲倦了,可观赏池里的游鱼,夏天还能坐在太师椅上,隔着书案赏荷呢!再看这座建筑——歇山式屋顶,采用嫩戗发戗(编者注:中国古建筑术语,指屋檐在屋角处明显升起,形成幅度很大的起翘)的屋檐起翘做法,不仅使建筑更加轻盈,还凸显了浓厚的文人气质。那刻有梅花图案的木门,侧面各开两扇木格窗,设计得非常实用。南方空气潮湿,打开门窗,既可散潮气,又可使房屋敞亮。我刚才估算过,这屋脊和檐下落差大约2.6米,可以让雨水顺势而下,防止漏雨而损坏书籍。而抬梁式的木构架,月梁、童柱等,则体现了传统建筑的特色。”

  他用一连串专业术语对房屋结构进行分析,让我不得不佩服其建筑知识的广博。

  移步往南,来到曝书亭前。我抢着说:“这座建筑四面通风,四角设计矮墙坐椅和美人靠,正合朱彝尊‘短槛虚棂,便于散帙’的初衷。”

  朋友笑着说:“你知其一,不知其二。这座建筑,采用的是斗拱相接,‘歇山嫩戗’。上翘的屋脊,正好给门楣增添了亮色,使游人的目光能聚焦在北檐下的“曝书亭”匾额。这是清式园林木构建筑的经典做法。”

  驻足于六峰亭前,朋友解释说:“这座小巧玲珑的六峰亭,虽然与曝书亭式样类似,但建在高低错落的假山之上,可作为制高点,俯瞰整座园林,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是呀是呀,建造者借此亭来增加园林空间的景深,获得多层次的视觉感受。这是古人自然观的一种表达。”我也颇有同感而赞叹起来。

  穿过南北向的甬道,经过池上的曲桥,我们来到娱老轩前。朋友沉思了一会道:“这座朴实无华的建筑,如同经历沧桑的老人伫立于水边。虽然没有潜采堂、曝书亭那样轻盈,但两侧墙上所开的八角窗,看起来非常别致。歇山屋顶,灰埂平脊,盘花装饰,处处体现着传统特色。”

  穿过月洞门,不觉又回到了醧舫。我们休息了一会儿,朋友边喝茶边说:“这醧舫也很有特色。你看,这里三面临池,就像是一艘画舫。南侧窗户,位于美人靠之上,开启后可坐观园景。倘若窗户全部打开,则可环视周边景物,犹如观赏长幅画卷,真是十分美好的消遣。”

  片刻之后,我与他又回到曲桥上。朋友环顾四周,对我说:“这座小园林的布局,的确凝聚着不少智慧。全园布局,动静结合,兼收并蓄。南部,以曝书亭为中心作静景,树林、假山、小亭,环绕四周,树影婆娑,让人体会到了清新脱俗、远离市井的雅致。北部,则以荷花池为中心作动景,叠石理水,曲折有致。围绕周边的几座建筑,布局有张有弛,尺度灵活变换,曲水泛波,鸟语花香。不愧是典型的江南私家园林!”

  朋友一番话,使我茅塞顿开,对曝书亭有了深层的认识。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十分注重自然山水和田园风韵。这里有朱彝尊对江南园林的理解,更体现了工匠的聪明才智。曝书亭垒石为山,掘池蓄水,确为一处难得的微型山水景观。它不仅是一座园林,更是一方文化的积淀。

标签:原创 责任编辑:平彩娟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