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  原创作品
挣工分
2018年11月16日 08:48 来源:嘉兴日报 范甫生

  ※旧时光

  如今的嘉兴农村,农民家庭的收入来源,大致有三种渠道。一是靠田地进行传统的农业种植或养殖;二是一人甚至全家人在企业做工获得报酬,或是开办企业、公司;再者,就是将自家的田地租给别人,收取一定的租金。

  那么,改革之前,农民家庭的收入主要靠什么呢?相信现在的多数年轻人都不清楚。

  答案是三个字:挣工分。

  四十多年前,农村实行的还是“人民公社制度”。一个公社下面有几个生产大队,一个大队又分几个生产队,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中基本的核算单位。它实行独立核算,直接组织生产,组织收益的分配。农村社员,就是生产队里的基本劳动力。

  “工分工分,社员的命根。”生产队分配各种粮食、财物,都要靠工分来分。所以,社员都把工分看成命根子,工分凝聚着农民的汗水甚至泪水。大集体时,一家少则三四口人,多则七八口甚至十来口,养家糊口全靠在生产队挣的这点工分。孩子上学、穿衣购物、油盐酱醋等一应开支,均出自其中。由于老少众多,绝大部分家庭,靠生产队分发的那点口粮,根本不能解决全家人的吃饭问题,社员吃不饱甚至饿着肚皮干活是常事。社员们每天起早贪黑、累死累活,为的就是多挣几个工分,对每天的工分值特别看重。

  那么,这工分究竟怎么挣呢?

  一般来说,工分可分为劳动工分和肥料工分两大块。

  先来说说劳动工分。

  劳动工分有两种:“日头工”和“件头工”。所谓“日头工”,就是干一天活,得固定的工分。每年旧历年的年初,队里都要召开全体社员大会,确定每个劳动力的底分,即劳力每天劳动一般能够获得多少工分。成年男子是主劳力,一般每人每天能够获得10个工分;成年女子为女性主劳力,一般每人每天能够获得8个工分;刚刚参加生产劳动的孩子,每人每天能够获得三四个工分。有时,农活紧张,还有开早工、开夜工的安排,每人每次能够获得“一板烟”工分(一日工分值的四分之一)。

  “日头工”比较好挣,只要按时出工、收工,一天的工分就到手了。至于出了多少力,干了多少活,全凭自己的良心。所以,“磨洋工”(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并不鲜见。

  “件头工”又叫“定额工”“包工”,即很多生产队在农忙时节(双抢、秋收)或特殊农业项目上采取的按工作量记工分的制度。这一制度,只针对某些特定的生产项目。如开挖土石方,每立方米计15分,早稻插秧为每亩40分,晚稻插秧为每亩45分,割麦割稻每亩为20分,脱粒每亩50分等,依照具体情况而定,相邻生产队之间存在差异。“件头工”能够较大程度地调动广大社员的劳动积极性。力气大、技艺高的人,挣的工分自然就多。

  工分的来路,不同的人确实不一样。有些不干农活的社员,有时比干农活的社员挣的工分还要高。公社制度下,村集体有多种副业:机械修理、小工业、农机服务部等。在这里干活的社员,大都是从各个大小生产队抽调上来的能工巧匠。这些人给公社出力挣钱,他们的工分都要记在他们所在的小队里。各大队的干部班子成员、小队会计、杂管、植保、民办老师、赤脚医生等,一般都不参加农业劳动。年末,小队统计工分、分东西时,小队会计把社员实际干活挣的工分加在一块,按劳力人数去除,求出平均分,然后按平均工分偏高的分数再补给上述人员,这叫做“补助工分”或“比例工分”。个别小队,吃补助工分的人比实际干活的社员人数还要多。

  当时,全男劳力一年仅劳动力工分,能挣3500多分;少数较多的几个,能挣4000多分。一年只有365天,天天劳动也只有3650分,怎么会有4000多?因为这些人除了年初一和年三十生产队放假而不劳动外,天天在生产队干活,再加上农忙季节开早工、开夜工的工分,这样,得高分就不稀奇了。

  再来说说肥料工分。它是指各家各户交到生产队的有机肥折算的工分。这些肥料,主要是指猪羊圈里的粪便和稻草的混合物。队里每年都会安排劳力分几次将各家圈舍里的猪羊灰称重后,挑到田头地角。妇女小孩多的大家庭,有人割草,养的猪羊多,肥料工分就多。最吃亏的是只有两三个成年男子的家庭,几乎只有劳功力工分,肥料工分很少。也有人为了多挣几个肥料工分,不讲诚信,投机取巧,时不时地往圈舍里倒各种垃圾,甚至泥土,以增加肥料的重量。

  由此可见,当时的农民几乎天天在劳动,家庭成员一年下来能挣成千上万的工分。可惜,工分不值钱——当时工分的价值,一般的年景,是10个工分值五六七毛钱,也就是男全劳力劳动一天挣到手,还不到一元钱。

  这里要说明的是,生产队的分配有一条原则,就是“必须保证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生产队一年的收入进行年终分配前,首先必须交完国家的,并留足集体的公积金、公益金等。在分配给社员之前,要召开社员大会,初步确定分配方法,然后由生产队会计加班加点“敲方案”,最后将方案上报大队和公社,经过上级批准,方案才能够实施。当时分配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实物分配,主要是分配粮食、稻草等;另一种是现金分配,一般在年中和年底各进行一次。人们把这种分配方式叫做“分红”。年终结算,扣去各项支出,分红到手,寥寥无几。最多是个别大家庭,无非是刚刚满百,一般都是几十元钱。往往还有几户,由于孩子多、劳动力少,成了透支户,俗称“倒挂户”,穷到连温饱也得不到保障。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各地先后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公社解散改为乡,原来的生产队也改为村民小组。分田单干后,工分制一去不返了,改革开放终于使广大农民朋友的生活一天天好了起来。

标签:原创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