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  原创作品
怀念《野草》
2018年11月9日 09:50 来源:嘉兴日报 梅晓民

  ※往事风

  1976年10月,“四人帮”垮台,“文革”结束,受冷落多年的文学园地又慢慢热闹起来,喝了点墨水的年轻人纷纷搞起了文学创作。那时候,只要你肯动笔写,不管质量如何,都会被冠上一顶“文学青年”的高帽,令人觉得出人头地了。我上了七年学,算喝了点墨水,又粗略读了一些唐诗宋词,便跻身进了这庞大的“文学青年”队伍里。

  诗歌是这个时期的“宠物”,许多青年就是从写诗开始走上文学创作的漫长道路。那个时候,我像着了魔似的读诗、写诗,用诗来记日记。有时看到一起做工的人闲下来打牌喝酒,心里便幼稚地想:如果我也像他们一样浑浑噩噩,这日子会怎样呢?好在我有诗作伴,便沾沾自喜地有了一种崇高感。小地方,消息灵通。我会写诗的事传开去,和我一般大的、比我年龄小的文学青年纷纷前来,一起交流、一起写诗,我的蜗居经常高朋满座,高谈阔论,好不热闹。

  到了1980年,文学社团已在全国遍地开花。在这偏僻的小镇上,几个文学青年也有了办一份“属于自己的文学刊物”的想法,这个想法正合我心意。取什么名字好呢?联想到生活在这个偏僻小镇上的人们,犹如生长在荒原上的杂草自生自灭,“就叫《野草》吧!”我的提议得到了大伙的肯定,还推举我为编辑,负责组稿编稿。这个想法也得到了乡文化站负责人的支持。

  当时还没有电脑和打印机,只能靠铁笔、钢板和蜡纸来刻印。油印倒不成问题,有的是帮手,但谁来刻写呢?文革中,大伙儿基本不上学,写的字像爬行的河蟹,刻印出来一定会让读者笑掉大牙的。我一下子想到了我大哥。他是个知青,已经回城当工人去了,但他曾在乡下代过课,写得一手好字,人又热情,我决定找他试试。

  我刚说明来意,他便一口应承了下来,使我好不高兴。就在这一年年底,由乡文化站主办,散发着油墨香的文学小报《野草》和大家见面了。她的诞生,也得到了嘉兴县文化馆《南湖》文学报编辑袁克露、张永尧老师的大力支持。我将他们的贺信刊登在创刊号上:“欣闻《野草》创刊,表示衷心祝贺。愿《野草》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团结广大业余作者,为繁荣文学创作做出贡献!”

  《野草》于1980年12月试刊,1981年出了10期,1982年出了两期,1983年改出一期杂志《银河》,总共出了十四期。《野草》的稿件以诗歌为主,也有少量的小说、散文、评论和民间故事、报告文学等。前几期由我大哥负责刻印任务,从1981年第七期起,新任的乡文化站站长朱培坤接手刻印。他不但写得一手好字,还会画画,刻印这份小报是得心应手。《野草》八开纸、两面印刷,简陋是简陋了点,印的份数也不多(每期200份左右),却也图文并茂,有模有样,得到了不少文学爱好者的青睐。这份不起眼的小报从编稿、刻印到印刷,倾注了我们不少心血。

  当时,“文革”遗风尚存,个别人对文学作品还十分“感冒”。巧得很,县里也有一些文学青年先于我们创办了文学杂志《野草》,大概言论出格,被某些人批为非法的“毒草”而取缔。他们在县文化馆发现了我们的《野草》,直呼不得了:“毒草”居然下乡了!袁克露老师极力为我们解释:“这是乡下几个文学爱好者创办的,跟城里的地下刊物《野草》重名,纯属巧合,并无丝毫联系,不信你们可以去调查。”这才平息了一场风波。为此,公社党委对《野草》的内容也重视了起来,从1981年第八期起,每期稿件都由一位党委委员把关审核。

  《野草》文学小报的作者,有本公社的,也有原嘉兴县属各公社的,更有全国各地的。本地的有钱文超(现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供职,时常撰写一些股评文章),宋火根(现为云南大学教授),张蕊芳(现为嘉兴市法院法官),徐文明(原建设乡乡长,现为区领导),蒋小荣(现在市国税局供职),姚青(现为企业主)等。八十年代通讯还不发达,但不知什么原因,《野草》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全国各地的稿件纷至沓来,使我们又惊又喜。

  1983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这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补充。从此,农村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青年们一个个做工的做工、经商的经商,再也无心去“爬格子”写文章了。也在这一年的五月,《野草》小报改为《银河》杂志。《银河》共有11页,封面还用了套色。但由于作者的减少,来稿已没有保障,随后只好停刊大吉。一份存在了四年的乡办油印文学小报,就这样消亡了。

  如今,报纸杂志多如牛毛,网上的论坛、博客更让我们能方便地发表文学作品,再也不需要铁笔、蜡纸这种陈旧的刻印工具了,但我仍保留着当年的部分《野草》小报,闲时翻翻,竟别有一番滋味。

标签:原创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