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  原创作品
听广播
2018年10月12日 09:08 来源:嘉兴日报 万小红

  ※往事风

  我上小学时,家里连个半导体收音机都没有,更别说电视和电脑。我唯一能和外界接触、了解社会的方式,就只有听有线广播。

  从出生起,那首《东方红》就一直陪伴着我成长。所以,我最先会唱的便是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了。每天清晨,广播一响,沉浸在睡梦中的村庄便开始苏醒了。乡广播站的女播音员操着一口地道的栖真土话:“栖真人民广播站,各位听众,第一次播音现在开始。下面预报节目……”在还没推广普通话之前,她的语音让人听来感到特别亲切,没一丝别扭。

  别看只是一个小小的广播机,在七十年代的农村,它的作用却是无可替代的。奶奶一天做三顿饭,都不看钟表,只要听到那首《东方红》响起,就知道是否该做饭了。村民下田劳作,作息时间的安排都是听广播来进行。农村的田地收成基本靠天吃饭,因此,每天的天气预报是无论如何也不敢漏的。每当乡村两级有啥重要通知或农事上的指导,都会通过广播传达到千家万户。因此,广播在那时举足轻重,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好帮手。广播也是我的良师益友,我的许多知识都是从广播中听来的。

  记得有一年,连续播放评书大师单田芳的节目。从《杨家将》《隋唐演义》到《岳飞传》《三侠五义》等,里面的英雄人物让我崇拜不已。单田芳说书很有特色,他那富有磁性而略带沙哑的嗓音让我永难忘怀。每到评书时间,我都会静静地站在广播旁,急切地盼着他的声音出现。开场白一句“小孩子没娘,说起来话长”,一下就把我的兴致吊了起来。他的语言生动有趣,能极大地调动听众的想象力。他用精炼、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常常使我如痴如醉,有时犹如身临其境。每次听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句语调悠长的话,我都会急得直跺脚:这时间过得也太快了啊!听得多了,我还会模仿单田芳的语气,惟妙惟肖地说上几句,过过瘾呢!

  八十年代的相声也很繁荣。在每一次的开怀大笑中,我慢慢熟悉了马季、赵炎、侯跃文、姜昆、李文华等著名的相声大师。到现在还清楚记得姜昆、李文华的《想入非非》。姜昆为《外婆的澎湖湾》这首歌改了词,味道全变了样,现在想起来还会让我哑然一笑。

  流行歌曲在那时候还没怎么流行。广播里耳熟能详的歌,基本都是歌唱祖国、向往美好新生活的。记得那时,李谷一、殷秀梅、蒋大为、佟铁鑫等演唱的歌曲播放率很高。有段时间,王洁实、谢莉斯演唱的校园歌曲,也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青春气息,风靡一时。那时候的歌曲都很有正能量,让人听了能感受到意气风发、朝气蓬勃,很少有无病呻吟的。

  后来,我还迷上了听嘉兴广播台的两档知识类节目《上下五千年》和《世界五千年》。这些节目让我了解了人类社会五千年的文明史。追随着历史的足迹,触摸五千年文明脉搏,五千年的巨大变化,五千年来的光辉历史和灿烂文化。一个个动人的历史故事,展现了一个个的动人情节,每一次也都让我听得欲罢不能。甚至在初三下半学期,我还在为参加电台举办的《上下五千年》知识竞赛做准备。后来在父母的反对下,最后只得放弃。我到现在还是很喜欢历史文化,这大概和我以前爱听广播有很大关系吧。

  现在的广播事业发展很快,节目类型丰富,信息量广,从新闻报道到百姓需求、生活常识、健康平台、帮忙服务,只要你经常听广播,总会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即使现在家中有了电视和电脑,了解外面的世界不再局限于广播,但我一有空还是会静静地听上一段时间,因为广播一直是我难以割舍的情结,它一路伴随着我成长。

标签:原创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