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  原创作品
队里有了电视机
2018年9月28日 09:01 来源:嘉兴日报 孟金根

  ※往事风

  记不得是哪一年,听大人说有一种“收音机”,能看到里面的人。那时就觉得好奇,收音机那么小,人怎么进得去?那种幼稚的想法,现在回过头去想,是无法理解的,但当时确确实实是那样的情形。

  那时,人们的脑海里只有“收音机”的概念。收音机开始是电子管的,这种收音机比较大,高大约30公分,宽也差不多是这样,长约有50公分,我堂哥就有一台这样的收音机。后来有种半导体收音机就比较小,像一块九五红砖那般。比较有名的一种是红灯牌,我家就有这样一只小巧的收音机。夏天乘凉时,露天躺在门台上,听着收音机里播送的单田芳评书,真是一种享受。

  后来,就听说有了一种叫电视机的机器,城里有少量的人家开始买来用了。起初,我没有见过电视机,也不知道那叫“电视机”的东西是个什么样子。

  我们生产队队长,算得上一个会赶时髦的人。比方说,全大队里,最早买手扶拖拉机的就是我们队,那台拖拉机是从西头(我们把在我们村子西边的桐乡、湖州、莲市那一片叫西头)买来的二手货,双飞轮,飞轮带摇柄,10匹马力。我也曾有幸成为那台拖拉机的机手。用拖拉机犁田时,人扶着拖拉机跟着走,虽然很是辛苦,但毕竟是机械化,比父亲跟着牛犁地快多了。1976年夏天,队长突然表示要买台电视机。大伙儿一听纷纷表示支持。他派了三个年轻人摇船,带着现金去嘉兴购买。当天,夜色西沉的时候,他们回来了,电视机也买回来了。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村子,大家纷纷来到生产队的稻场上,争先恐后要看看这传说中的电视机究竟长的什么模样。

  那台电视机是“红旗牌”,忘记了是14吋还是17吋的,反正我们看着比收音机大了不知有多少倍。电视机的外壳有点木纹色,正面是一块像圆肚子一样凸起的厚玻璃,后来才知道这叫屏幕。玻璃下面有一排开关,和收音机的开关差不多。后来,我们知道了,那台电视机也是电子管的。

  因为是集体财产,电视机买回来后,放在了生产队的仓库里。为了保护它,还特地找木匠做了一个电视机箱子,刚好把那台电视机装在里面。除底板外,箱板都可以往下翻,电视机要放映时把板放下,不放了把板子合起来,板与板之间用钩子钩住。为了让大家都能看得到画面,村里还特地做了一个1.5米左右高的架子,电视机放在高处,即使离它比较远也能看得到电视画面。

  电视机被精心保护着,好像保护自已的孩子一般。也难怪,毕竟是新生事物,而且是全大队唯一的一台。对于这集体的财产,不是随便什么人想看电视就能去开的。它有专人保管,一个叫阿五的村民,专门负责开关电视机。只要天晴,他吃好晚饭就会把电视机搬到场上,接好电线,插好天线。看电视的人来了,他就把它打开,调好频道。那时,可收看的频道不多,没有多大的选择余地,一般是他开什么台大家就看什么。如果遇到下雨天,电视就在生产队的仓库里放。那台电视机需要用天线才能接收到信号,因此,在仓库的场上,树了一根很高的竹杆,上面顶着一个和电视机配套的接收装置。播放节目时,如果屏幕出现了雪花点或收不到节目了,还需要派人去转动一下那个天线。

  当年,电视机可是稀罕之物。因此,每到夜幕降临,到队里的稻场上看电视成了最有吸引力的事情,其他生产队的人也来看,外村还有摇船过来凑热闹的。人很多,不能挤到前排的人站在长凳上,离电视机远远的,图像也不是太清楚,但所有人都不亦乐乎。

  后来,改革开放,联产承包,这属集体财产的电视机也“包”掉了——它被作价50元,卖给了一个叫阿荣的人。再后来呢,无人再关心集体的电视机了,因为家家都有了电视机……

标签:原创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