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  原创作品
王店先贤冯光熊
2018年8月17日 09:35 来源:嘉兴日报 梅晓民

  ※历史吧

  岂为功名计,空赢白发齐。旅魂依浙远,天势入黔低。

  世路森矛戟,关山隔鼓鼙。何时长水畔,归去荷锄犁。

  

  这首《寄家书》,是冯光熊任贵州巡抚时,写给家乡亲人的诗。

  据清代海盐人朱彭寿《旧典备征》记载,在清代,王店镇步入仕途且官至三品以上者有四人:礼部尚书杜臻(从一品),直隶总督李维钧(正二品),左都御史冯光熊(正二品),山西布政使王庭(从二品)。可以看出,冯光熊的官职可以排到第二或第三名。

  冯光熊(1721~1801),字太占,号鲁岩,梅里人,乾隆丁卯举人。其入仕轨迹如下:乾隆十二年(1747)由举人考授内阁中书,随即充军机处章京、迁户部主事升员外郎、授宝泉局监督、擢郎中。乾隆三十二年(1767),随云南总督将军明瑞处理公务,授云南盐驿道,后因失察属吏科派之事而遭革职。乾隆三十六年,又以员外郎起用,旋补户部员外郎,仍在军机章京上行走。第二年,随尚书福隆安赴金川军营办事。乾隆四十一年,授广西右江兵备道,次年署广西按察使兼盐驿道并调福建汀漳龙道。乾隆四十五年,擢江西按察使旋署布政使。乾隆四十七年,擢甘肃布政使。乾隆四十九年,因未将石峰堡回民滋事情形如实报告,又因在江西任内向上司行贿事发而被夺职,但仍留营带罪效力。乾隆五十年,户部尚书福康安上疏保举起用为安徽按察使,后调山东。乾隆五十四年,擢湖南布政使,复调直隶。乾隆五十五年,擢湖南巡抚。乾隆五十六年,调山西巡抚。乾隆五十七年调京,代理工部左侍郎,不久即授贵州巡抚、云南巡抚,后因接任者英善未到任,仍留贵州。乾隆五十九年,代理云贵总督。嘉庆五年(1800),改授兵部侍郎,擢左都御史。嘉庆六年卒。

  冯光熊的主要政绩,一是将山西河东盐课改归地丁。乾隆五十七年(1792),冯光熊巡抚山西,疏请将河东(现山西省晋南地区)盐课改归地丁。他奏报曰:“河东盐务积疲,惟有课归地丁,听民自运,既无官课杂费,又无兵役盘诘及关津阻留,未有不前者。请自乾隆五十七年始,凡山西、陕西、河南课额,在于三省引地百七十二属地丁项下摊征。”同时议定十条章程,主要有:部引停领,免纳纸朱银;无许地方官私收税钱;盐政运使以下各官俱裁汰;移河东道驻运城,总管三场;三场仍立官秤牙行;盐政应支各款,各就近省藩库动支等。经部议准,行之一年,大见成效,山西“自弛盐禁,民无摊课之苦,有食贱之利”,陕西河南也都“盐充价减”。皇帝赞誉冯光熊调剂得宜,“赐花翎、黄马褂,署工部侍郎”。(《清史稿·卷三五八》)

  二是安定苗民。乾隆、嘉庆年间,在清朝的民族压迫下,农民大量失去土地,西南苗民起兵反抗。这是湘黔川三省边区苗族人因流官欺压百姓和清朝地主兼并土地的必然结果。对此,清朝政府先后动用了七省的兵力进行围剿,共损失100多名将官,包括云贵总督福康安及四川总督和琳这两名乾隆的爱将,叛乱才得以平定。嘉庆三年,时任代理云贵总督的冯光熊向朝廷献策:安定苗民的关键举措是苗人治苗,朝廷免征税赋,顺随其俗,平等往来;官府派人教其耕种养殖,遏制奸商欺诈,严禁汉人私买苗地、高利盘剥、奴役苗人;官府开矿、驿站运输应多用苗人,使其有所生计。对这些有利于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定的建议,嘉庆帝给予肯定并逐步采纳。

  官员有失职的时候,冯光熊也不能幸免。乾隆三十二年(1767),冯光熊在云南盐驿道任上,因疏于督察下属官吏摊派力役、赋税和索取钱财(即科派)等行为被革职。直到乾隆三十六年才以员外郎(相当于副职)起用。乾隆四十九年,江西巡抚郝硕向下属官员索贿事发,有一连串的下属向他行贿,同官多获谴,其中便有时任江西按察使的冯光熊,他也受牵连而被革职,但仍留营带罪效力。

  为乾隆、嘉庆两朝效力的冯光熊,年近八旬还被召授兵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尊称“总宪大人”。他历官54年,“一与军事相终始,可谓劳臣也”(《国史本传》),确实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功臣。冯光熊去世后,“上念前劳,赐祭一坛”(《清史稿·列传》)。大臣身故,皇帝派使者前往祭奠,这是对冯光熊最高的奖赏。其前辈,除曾祖冯铨貤赠巡抚外,嗣曾祖冯钰、祖父冯昆源、本生祖冯汝洽、父亲冯樽一律貤赠为巡抚、晋赠左都御史;连外祖父钱丰也貤赠为巡道,足见嘉庆帝对冯光熊的看重。冯光熊墓,在王店镇北国界桥(《梅里志》)。

  冯光熊的后人也多有入仕。其长子冯克巩,任丽江知府时因公褫职(革去官职),后任鹤山知县,卒于任上。次子冯鞶,道光元年受皇帝召见,以员外郎启用。孙冯贵荪,任山东滕县县丞;冯建荪,嘉庆元年荫通判,加捐同知,分发云南补曲靖府同知。

标签:原创 责任编辑:平彩娟

秀洲新闻网

看秀洲微信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