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今年初以来,王江泾镇总投入资金1109.8万元,对全镇33个村、8个社区及王江泾镇区开展了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工作,真正做到了“人人减少垃圾,户户分类垃圾”。
以点到面推广“虹南模式”
每天清晨四五点钟,虹南村的保洁员徐荣骑着电动三轮车,开始挨家挨户收集垃圾。这辆电动三轮车上有三个垃圾箱,一个是可腐烂垃圾桶,一个是可回收垃圾桶,还有一个是有害垃圾类垃圾桶。徐荣说,他现在对垃圾分类非常熟悉,还常常教村民如何归置垃圾。
而在虹南村的“垃圾兑换超市”,村民还可以用日常收集的废电池、易拉罐、可乐瓶、黄酒瓶等废品兑换成盐、酱油、洗洁精、牙刷、肥皂等生活必需品。自超市开张以来,前来兑换的人络绎不绝,大家都自觉成为了垃圾分类的“环保卫士”。
今年初以来,虹南村取消原来每户门口的二个小垃圾桶,在小区每排路口设置垃圾固定投放亭,每个亭放置绿、灰、红3个大垃圾桶,农户每日将垃圾分类装袋并统一投放到这些垃圾固定投放点。为确保农户分类到位,虹南村还分发给农户印有宣传标语的三色垃圾袋,并统一打印了印有农户门牌编号的标签,让农户自己粘贴在垃圾袋上。
“垃圾袋实现编码等于给垃圾贴上了身份证明,做到‘见袋知主’。”该村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创新‘源头分类、袋装投放、见袋知主’治理新模式,既减轻保洁员工作强度,又美化门前环境。”如今,秀洲区将“王江泾镇虹南模式”列入对镇考核制度加分项,就是对这项垃圾分类工作最好的肯定。
确保垃圾分类“人人知晓”
“刚开始搞不清楚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但村里经常会宣传,加上保洁员在收垃圾时也会跟我们讲解,现在基本上不会弄错了。”虹南村村民王林花说,把垃圾回收做成有机肥,这是件好事,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而且生产出来的有机化肥还能免费使用,一举两得。
起初,广大农户对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大多不理解,今年初以来,王江泾镇大力加强垃圾分类宣传工作,首先通过“大会讲小会灌”的方式,使各村书记、主任充分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作用,带头做好垃圾分类。
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宣传栏、送电影下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强化各村群众的环境意识,自觉维护环境。截至目前,全镇共计悬挂垃圾分类宣传横幅115余条,摆放展板131余块,发放各类垃圾分类宣传材料35200余份,垃圾分类宣传袋56800余个,各类宣传品45200余份。
此外,王江泾镇在镇区新建了20座太阳能光伏高标准垃圾分类宣传亭,安放在各高标准小区。面对农村,采购了135座垃圾分类亭分发到33个行政村宣传垃圾分类,各村(社区)群众垃圾分类环境意识明显提高。
长效监管机制“层层压实”
为了切实维护和提升垃圾分类工作成效,王江泾镇在长效监管机制上“层层压实”。“我们每年对保洁人员培训次数不少于8次,培训内容包括垃圾分类细化标准、装运操作技术等,保证垃圾在分类、投放、集中、运输过程中做到封闭、无遗漏、无遗撒,确保我们镇的保洁队伍更加专业、有效率。”王江镇“四位一体”办公室副主任孙琪介绍说。
为鼓励各村(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处置工作,王江泾镇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垃圾分类处置工作全村开展且年度考核平均得分在90分以上(每季度一次考核),镇财政最高以奖代补每户200元/年。对不开展“从源头分类垃圾,袋装化定点投放”的村(社区)不奖励,且年度考核取消评优资格。
同时,推动各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开展“互评,户比”的检查评比办法,实行积分兑换鼓励广大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采用由村(社区)党员组长、居民代表为主体的互评,户比检查模式,落实垃圾分类。
为了配合王江泾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2018年,全镇各村(社区)、各企事业单位将全面推进生活垃圾‘从源头分类垃圾,袋装化定点投放’,镇机关团体单位实行强制性垃圾分类工作,实现全镇生活垃圾类处置全覆盖。”王江泾镇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