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  原创作品
端午随笔
2018年6月15日 08:51 来源:嘉兴日报 徐少博

  ※在路上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首端午民谣,想必大家耳熟能详。不仅因为它朗朗上口,更因它很好地诠释了我们的节日——端午。又到了端午佳节,吃粽子当然是少不了的。而我,更是对粽子有一种莫名的感情。

  儿时,我家住在老椿树弄一带,出巷子便是繁华的建国路。记忆中,那时的端午节,清晨总要跑一趟五芳斋。一碗豆腐脑加一只刚剥好的热气腾腾的肉粽,别提有多知足了。时至今日,我仍旧常去建国路的五芳斋总店尝尝,粽子依旧香糯可口,唯独原先旧址门前那只铜雕大公鸡凌厉挺拔的场景消失匿迹了。

  如今的粽子餐饮店,不再只有单一的传统粽子,馄饨、生煎、炒面、炸糕、汤圆等,各色小吃丰富了人们的味蕾。倒推二十年,食客们是别无选择的。随着时代变迁和工艺改进,美食也与时俱进。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上,月河街区推出了“百粽宴”,民间粽子制作达人一展身手、一决高下,赛会评选出了“西米紫薯粽”“木耳虾皮粽”“鲜虾鲜肉粽”“流星粽”“乌米奶黄粽”五大金牌粽。不得不说,这些达人创意独到,按时下推崇的工匠精神,用匠心独具来褒奖也蛮贴切。假以时日,这些五花八门的粽子端上我们的餐桌,豆沙、鲜肉、蛋黄等几味就不用轮流唱主角了,岂不挺好?

  在月河中基路上,有一座端午文化博物馆,让游经此地的旅客有一种实实在在的文化获得感。我走进这家博物馆,里面的布置、格局,让我眼前一亮:从粽子的历史发展沿革,到民国时期嘉兴品牌粽子的盛起,再到现代化手工粽子的传承与发展,让我获得知识的同时倍感自豪。前厅展出的泥塑,憨态可掬、惟妙惟肖,再现了我们过端午的渊源:画虎头、缠百索、佩香囊、吃五黄、煮粽子、包粽子、悬艾蒲、挂神符、祭伍相、祭神龙、赛龙舟等传统活动。粽子手工作坊也被搬进了博物馆,在后厅,两名工人正在现场制料、拌馅、包粽、捆扎、蒸煮,娴熟的手法和技艺令人叹为观止。我数了下,他们平均10秒钟就能包好一个三角粽,真是了得!在偏厅,还有现卖的粽子,方便即食品尝;里厅还有真空包装的特产,旅客捎带一些回去,亦不枉此行了。

  在端午文化博物馆,我仿佛上了一课。对面弄堂里,有“射五毒”的游戏,我童心又起,但竟然没有射中任何一个。据说,“射五毒”寓意强身健体,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出没之时,常在屋中贴五毒图,通过“射五毒”来提醒人们注意防范毒虫、注意健康。好吧,这只是人们祈求安康的美丽愿望,何必在乎有没有射中呢?

标签:原创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