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  原创作品
我的自行车
2018年6月8日 09:15 来源:嘉兴日报 陆慧芬

  ※爱物记

  从城市公共自行车开始投放,到第一辆共享单车进入嘉兴,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各种牌子、各种颜色、各种款式的自行车,自行车也多了一个洋气的名字——单车。刷卡即骑,扫码就骑,是当下城市街头一种再普通不过的代步方式。

  时光追溯40年。那时的农村,拥有一辆自行车也是一件值得荣耀的事。同村的一个叔叔在嘉兴的工厂上班,他是我们村第一个拥有自行车的人:每天一早骑着自行车风尘仆仆赶去嘉兴上班,傍晚迎着傍晚的余晖骑着车回家,到家后首先做的事情,就是从车座下抽出一团纱布,把自行车上上下下、前前后后擦个遍,有时还要给一些部件加些油。他踩着脚踏板,侧耳细听车轴车轮转动的声音,那也是一种极美的享受。

  1980年代后期,自行车已经遍及各个家庭。农村孩子乡镇小学毕业后升入中学读书,父母一般都会给买一辆自行车。我小学毕业前夕,村里的同龄人都开始学骑自行车了。我的叔叔有一辆自行车,每次回家后做完作业,我就推着他的28吋大自行车去学。

  我依稀还记得初学骑车的场景:双手紧握车把,左脚踩在踏板上,右脚尖点地,小心翼翼地一点点向前,然后缩起右脚,车子能顺利地往前趟行一段。熟练后,左脚踩着脚踏板,抬起右腿,穿过三脚架中的空隙,右脚蹬上踏板,从半圈来回踩动,逐渐到能整圈踩起来。刚刚学会骑车那会儿,车瘾大得很。村里小学校的操场就是我的练车场,我和小伙伴们斜扭腰肢、猛蹬踏板,踩着自行车兜圈追逐,那欢快的身影成了一道充满朝气的风景。再后来,我们不愿再囿于操场了,大家骑着车开始向乡间的机耕路出发。我骑着叔叔的大车,从家里一直骑到马厍镇上……

  我的第一辆自行车是父亲带我到嘉兴中山路上大雁自行车厂门市部买的,就在现如今新华书店东侧的安乐路口附近。那辆自行车,当时在我们马厍中学算是最为漂亮、最为时尚的,女式车,红色的车身,父亲还给我的车子配了一把链条密码锁。

  记得我第一次骑着新车到学校上学,被一个女同学看到,她艳羡地惊呼:哇,你车子的颜色这么好看,还是女式车呢!你看,自行车位上一长排车都是黑色的男式车,你的车子一眼就找到了。随即,我的自行车就成了班里同学热议的对象。一下课,男同学们都飞奔到车棚,一窝蜂拥在我的自行车旁,研究起令他们新奇的密码链条锁。这辆红色的女式自行车,让我心中升腾起无名的自豪感。每个星期六,我都要把车擦拭一遍,一直让它保持崭新锃亮的光泽。

  上初中的大多人离家有点远,马厍中学的学生,主要来自当时栖真乡西片和北片几个村。路程最远要数上睦最北面的学生,上学放学可能要骑车将近一个小时。所以,三年骑下来,大家的车技可想而知。放学回家的路上,是男同学炫耀车技的大好时光。他们故意在女同学面前双手脱把,有时把双脚搁到龙头上,或者屁股坐到后座上去,身子趴在车上;抑或在双手脱把的时候,撮着嘴巴得意地吹着口哨。这种种动作,不是为了单单展示自己的车技,更重要的是想引起我们女生的注意。

  我家没有男孩,所以女孩也当男孩养,因此姐妹们都不娇气。一次,母亲嘱咐我带一包饲料回家,百来斤的饲料远远超过了我的体重,但供销社售货员将这袋饲料往我自行车后座上一放,我启动时稍加用力,自行车略微摆动一两下,就顺利地行驶起来。渐渐的,我车技越来越好,我也学会了在后座载人。跟母亲一起去嘉兴,总是我用自行车载着她。春天的道路两旁,菜花绽放,麦苗青青,我和母亲有说有笑,与其说是骑行赶路,倒不如说是骑行春游。

  初中三年一晃而过,我上师范读书时,妹妹也学会了骑车。我曾经骑车帮父母干的活儿,妹妹接过了手。后来,母亲也用我的那辆自行车学会了骑车。

  这辆红色自行车,母亲一直骑了30年,有些零部件已经换过几次,但是至今都能正常骑行。它就在老家楼梯间的一隅。到今天,这辆自行车后轮的链罩上,还牢牢地安装着“嘉兴郊区701767”字样的牌照。经过岁月的洗礼,它已经失去了往昔的光泽,但在锈迹斑斑中,我却找回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周六的下午,跟同学约好一起骑车到某同学家去玩耍,或是跟伙伴们骑行到嘉兴新华书店买书;初二暑假,和同学一起骑着车到嘉兴一中老校区参加数学竞赛辅导班……

  一辆自行车,反映的是一代人的生活境况。生于2000年的儿子,18年里拥有过的自行车有三辆。幼儿园时代的儿童单车,小学时代的20寸单车,上初中时的帅气赛车,陪伴着他每一个成长的阶段。或许,若干年后,他也如我一样,会回忆起他拥有第一辆单车后的许多美好瞬间,回味那一切与自行车相关的种种情结……

标签:原创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