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三治合一”凝聚幸福小村振兴合力
2018年5月16日 08:50 来源:嘉兴日报 记者 潘叶萍 通讯员 秀 平

  近日,天福村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出“移风易俗倡议书”,提倡婚事新办、喜事俭办、丧事简办、修身养德等多条规章,让村民连连叫好。一个有温度、有文化、有精神气的小村,才能让村民把酒话桑麻,齐心把村建!

  以自治“激发活力”,以法治“定分止争”,以德治“春风化雨”,近年来,天福村在乡村治理上狠下功夫,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乡村振兴别样路,真正实现了“治理为了村民、治理依靠村民、治理成果由村民共享”的和谐局面。

  

  柴门闻犬吠日暮掩柴扉

  管好支部建设,发展首抓治理

  “众人事情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也是天福村一直以来的遵循。每月的15日晚上,村里都会举行小组民情座谈会,这已成了村民畅所欲言的平台。整组村民集中到其中一户家中,村干部积极了解和听取民情民意,第一时间掌握村民的困难、矛盾等,竭尽全力把纠纷、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村民老张之前隔三岔五到市、区上访,认为邻居的建房影响其采光。较真的老张遇上了较真的村干部。村书记和调解主任数次在晚上进行走访,实地用卷尺测量两幢房屋的距离,并拿出浙江省村镇规划标准条款逐一说明。一趟走访不行,就跑四趟、五趟,在白纸黑字的法律法规条文面前,老张不仅停止了上访,还发挥自己的特长,组织村里的孩子到田间地头体验种田插秧的乐趣,孩子们玩得高兴,老张也乐开了花。

  “如果村干部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上门走访,老百姓就感受不到我们的真心,只有村干部勤跑腿,才能将工作真正做到老百姓心里。”村支书吕中祥说道,村干部信不信得过,老百姓的感受最深。

  

  绿树村边合把酒话桑麻

  描绘农村新画卷,文化提振乡村

  水清岸绿、鸟语花香、庭院深深……一幅幅美丽乡村的剪影跃然匾上。在秀洲区新塍镇天福村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内,一些村民正挥墨作画,将村内的美丽庭院绘制在农户家中常见的蚕匾上。

  随着天福村大力建设美丽乡村,小村的“颜值”不断刷新。村里村外连成片的林带,为天福村打造出了一道道绿墙。村里的公用绿化,都通过管护权承包给了每一家农户,同时农户也能获得绿化更新产生的部分收益。村容村貌明显改善,老百姓更能体会“乐居天福”的感受。

  小村不仅环境美,精神文化生活也十分丰富,村民都自发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近年来,天福村依托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开展了大量群众参与度高的活动,以此助推乡风文明建设,让“幸福小村”名副其实:连续多年举办金婚庆典,弘扬孝文化;举行插秧比赛、剥丝绵比赛,传承农耕文化;举办邻里文化节,拉近邻里感情;丰富农村书屋,传承文明新风……

  

  黄发垂髫者并怡然自乐

  德治浸润人心,文明涤荡乡风

  乡村治理,更需凝聚人心。天福村以“孝”文化为抓手,通过德治,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

  村民夏桂元今年已经92岁高龄,家中已是五世同堂了。之前身体健朗的时候,他还坚持到寺庙做义工,一做就是16年。“不要求报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是夏桂元经常对子女说的话。

  在天福村,德治始终贯穿在乡村治理中。近年来,天福村摸排、鼓励从商乡贤回村竞职“领头雁”,引导他们运用经营公司的理念、视野、方法等,激活乡村振兴密码。天福村充分发挥了乡村建设协会这支队伍的力量,建立了乡贤参事和乡贤坐堂两大制度,让乡贤们出谋划策,广泛听取建议和意见。而乡贤们也积极反哺家乡,出资建造了乌安桥、殳家板桥和薛家浜桥,通过实际行动,为天福村的乡村建设添砖加瓦。

  顺民意、借民力、用民智。除了乡贤外,天福村还培育QQ群、微信群等虚拟群队伍,实现全民参与乡村治理。村里根据人群种类属性成立党员群、生产队长群、计生联络员群、教师群、退伍军人群等若干QQ群、微信群,分类而治。

  人心齐,泰山移,天福村的“三治合一”恰恰就蕴含着“善治密码”——融合运用多元治理资源,以党建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以自治为基础,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支撑,使民意、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最终达到善治。美丽天福,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从这里照进现实……

  编者按去年,发轫于嘉兴的“三治合一”基层治理创新被正式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秀洲区结合本地实际,大力弘扬红船精神,不断探索深化“三治合一”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继承和发展“枫桥经验”,凝聚乡村振兴合力。近日,本报记者走进各镇美丽乡村,寻访秀洲“三治结合”实践孕育的乡村善治样本。

标签: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平彩娟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