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新年的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俗称“正月半”,民间又称“元宵”“上元节”,它是和正月初一同样热闹喜庆的节日。那么,旧时的秀水县(明宣德五年,朝廷设秀水县建制,区域相当于如今的秀洲区,此建制延续至民国初年)在欢度元宵节时,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我查阅了清代嘉兴学者项映薇的《古禾杂识》(后王补楼、吴受福续补)等一些史料,将旧时秀水民众闹元宵的情景略记一二,以飨读者。
元宵节这天,农村会举行“烧田蚕”活动。嘉兴古时的生产主要是农耕,农事仪式是极重要的活动,所以每年的元宵节下午和傍晚,秀水县各乡镇农民都要“烧田蚕”。
如何“烧田蚕”呢?明崇祯《嘉兴县志》是这样记载的:“乡人束刍木杪,扬以绯帛,高树田间,至夜鸣金鼓焚之,以祈年,曰烧田蚕。”烧田蚕,又称甩火把、放宵火、照田蚕、田柴之会。明清至民国,嘉兴北片的廉让乡、梅湖乡、尖墩角乡、长溪乡、双桥乡(以上均在现今的王江泾镇)、栖真乡(大致同现今的油车港镇)等地农民,将稻草扎成小把,点燃后高举火把在田岸上奔跑,或将火把甩上落下,口中高呼歌谣:“火把掼得高,三石六斗稳牢牢。火把掼到东,家里堆个大米囤;火把掼到南,国泰民安人心欢;火把掼到西,风调雨顺笑嘻嘻;火把掼到北,五谷丰登全家乐”等,然后将火把扔进田里。有些歌谣的语言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如王江泾、油车港一带,歌谣有“吾啊田里三石六,人家田里一蚌壳”“吾啊田里大稻,人家田里稗草”等,其意思都是祈求粮食丰收,但这些歌谣,也有希冀自家丰收、其他人家歉收的意思,反映出一些人头脑中自私的小农意识。
关于秀水县的“烧田蚕”,还流传着一个民间传说。说的是隋炀帝当了皇帝后,十分任性,荒淫霸道,硬要将他父亲隋文帝的两个妃子占为己有。那两个妃子不愿屈从,但无力反抗,就向隋炀帝提了一个刁钻苛刻的难题:必须在正月十五这天夜里,要做到天地不分,也就是天上布满星星、地上也须满是星星,这样才可应允。这个题目也是够难的,为了满足父亲两个妃子刁钻的大难题,隋炀帝于是下了一道圣旨,要求城市闹花灯,农村甩火把、烧茅草,这样岂不是做到了“天上地上满是星星”了吗?这样一来,两个妃子无话可说,最终被隋炀帝所霸占。
传说归传说,然而,举着火把“烧田蚕”的农民却发现了一个意外收获:凡是甩过火把而过火的田地,由于大火杀灭了越冬的害虫,次年的收成普遍都好。于是,每年正月十五傍晚“烧田蚕”的习俗也就传承了下来。
元宵节晚上,自然是闹元宵的高潮。“上元灯市,十三日上灯,十七日收灯。杂彩扎缚鳌山,绣球、人物、楼台;灯有五色、明角、宫纱、剔墨、料丝”(清项映薇《古禾杂识》)。家家都吃汤团,谓之“吃灯圆”,并以春卷待客。吃完饭以后,人们就参与到闹元宵的行列中。秀水的“元宵迎灯”是闹元宵的主打内容,热闹异常。各式灯景“流苏摇曳,冰盏玲珑;登桥望之,恍如万点星攒也”(《古禾杂识》)。一些回家省亲的朝廷命官也坐着官轿,掀开轿帘,观看热闹的元宵灯会,但这往往使得百姓“拥塞难行,遗钿堕焉,不知其数”。而平民百姓逛灯会,看的则是“小家妯娌,联臂摩高”。
王江泾、新塍、王店等集镇的灯会,颇有特色,均有“鳌山”这一华贵花灯。“鳌山”灯景,是将五百盏花灯缚扎成一座山,形似传说中的巨鳌,高高大大,故名鳌山。鳌山花灯以亭台屋宇、山石园林为背景,中间以一童男与木偶装扮成一出戏文,童男饰主角,木偶为配角,木偶头部、躯干、四肢均可以线牵动,做种种表演,形象逼真,引人入胜。其底座为木架支撑,由两人一前一后,以双肩扛着行走,故又名“掮鳌”。灯伞(又称纸凉伞)灯景也是一种做工精致的工艺品,形似迎神赛会时的“万民伞”(又称罗伞),先由画匠以宣纸绘上山水、人物、花卉或《西厢记》《红楼梦》等戏曲画面,然后粘贴在平整的油纸上,在油纸背面以宣纸或棉纸进行裱托,再按所绘线条的粗细,用大小不一的针刺以孔眼,在空白处刺上似邮票齿那样工整的纹路。再将每幅画(一般为18幅)围成圆形似伞状,每幅画的四周都镶上一条黑色剪纸作边饰,十分细腻考究。伞内点燃蜡烛或风灯,由一人撑着伞竿缓缓而行,通过伞内的灯光把画幅上的山水、人物、花卉或各出戏文轮廓清晰地映射出来。史载,清末民初,制作一把完整的“纸凉伞”约需两百块银元,因此很少为个人所有,一般均是由行业公会或数家大户集资而成。
当时,王店镇元宵灯会游灯时,排列有序,前导是“火流星”,星如拳般大,铅丝扎成,星内装有炭火,舞动起来,似流星起落。接着是滚墩球,杂耍艺人玩法别致,有“腹上滚球”“踏球竖叉”等。球旁有拳护卫,以保灯会安全。之后,是彩灯队。彩灯的排列,大花瓶灯居前。大花瓶灯大似八仙桌,灯口插三戟,以示吉利话“平升三级”。大灯靠杠抬或装车推动。小灯居后,分提、举、托三种,姿态各异。小灯名目繁多,有花形、果形、方形、圆形、吉祥口彩形等。乐队伴奏多种乐曲,箫笛、唢呐等奏“将军令”,小锣、小鼓、铜钹敲打,配合牛灯、狮灯、龙灯舞动,还用箫、笛、琴、瑟、琶、弦子、笙、铃等合奏“梅花三弄”“四合如意”等乐曲。清代著名诗人缪绥武曾作诗赞颂王店灯会:“彩灯队里鼓频挝,绣闼朱门帘幕叉。杂剧纷挐方未了,百花坊外月西斜。”
元宵节晚上,王江泾镇各丝行、店肆、茶馆、旅舍门前灯盏悬挂,镇区居民蜂拥至街上,观看灯会游灯。雄健的青年人抬着龙灯、马灯、狮子灯、荷花灯、鱼灯、蚌壳灯等各式彩灯,后面敲锣打鼓,或伴以管弦合奏,浩浩荡荡地沿着一里街、丝行街和百岁街,环游镇区一周,整个集镇灯火辉煌,形如白昼。
新塍镇乡间,以调马灯为娱乐,灯会以火流星开道,迎灯的队伍配有丝竹演奏以及高跷、荡湖船、地戏等民间歌舞,沿途观者如堵。秀水各集镇的迎灯会上,各式彩灯,绚丽动人。精工细扎的亭、台、楼、阁,多姿多彩。彩灯游行街头,伴着金鼓声、箫笛声,夹杂着谈笑声、喝彩声,烘托出闹元宵的热闹场面。镇外的四乡村民,也纷纷赶来镇区观灯。“跳舞市上者,有龙灯、走马灯、采茶灯,镇鼓之声,喧阗数里。”
不过,元宵节灯会毕竟花费资金不少,因此清光绪及民国期间,每当年景不好时,地方官府都会禁止此类灯会。丰年之时,元宵灯会这一传统民俗还是会照样举行。
新中国成立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秀水的元宵灯会依旧比较兴盛,灯会有抬阁、火流星、兔灯、鱼灯、花篮灯、走马灯、龙灯、狮灯及表现《西游记》人物的灯彩,一众乡民有组织地结队游灯。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泰民安,人民的生活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闹元宵这一传统习俗又被赋予新的内涵,成为新时代农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