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  原创作品
火炉
2018年2月23日 09:33 来源:嘉兴日报 徐如松

  ※爱物记

  在我的童年时代,大冬天里,孩子们取暖的方式除了在廊檐下晒太阳,就是烘火炉了。火炉是我们下乡人的说法,与火锅店是浑身不搭界的。我姐夫是“下乡知青”,他的说法文雅得多,称之为“脚炉”。其实,火炉不但可以烘脚,也可以烘手、烘被头、烘小孩的屎布头,还可以制造“休闲食品”,用处多着呢。

  打我记事起,家里就有着两个铜火炉:一个新一点,盖子磨得锃光闪亮,另一个旧一些,盖子上的小圆孔已经熏得乌黑,圆孔之间还出现了不少裂缝。后来才知道,前者是妈妈的嫁妆,后者是奶奶的嫁妆。我们兄妹姐弟多,在廊檐下哺太阳的时候,火炉是“僧多粥少”,还有新旧之分,发生争抢在所难免,最后总是爸爸出来摆平。

  我家的两个火炉形状相似,只是大小稍有不同,都呈圆形,盖子像向日葵似的有着众多小圆孔。我牙牙学语时,姐姐教我点小圆孔数数,我“一二三四”下来,手指始终没能跟上嘴巴,结果可想而知。刚上小学那年,有次我数小圆孔玩,突然得到了一个重大发现——火炉盖最中间一行的小圆孔最多,往边上一行就减少一个小圆孔,再往边上一行,又减少一个小圆孔。我数了好几遍,还在另一个火炉上加以验证,确定我的发现是千真万确的。我兴奋地将自己的发现告诉爸爸,爸爸表扬我观察仔细,但个中缘由,爸爸似乎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后来在师范学了图案,儿时的谜团就不点自破了。

  火炉最大的功用当然是烘手。儿时的冬天,每年都会飘飘洒洒下几场雪,大家堆雪人、打雪仗,玩得不亦乐乎,小手冻得胡萝卜似的红彤彤。休歇期间,赶紧将小手紧贴在火炉上,心里一个劲地埋怨火炉不够烫手,就时不时揭开盖子,用火钳拨弄捂在毛灰里的桑柴拳头。但事与愿违,拨弄多了,桑柴拳头的炭火反而湮灭了。

  有一段时间,冬天流行捂“盐水瓶”,就是医院里挂盐水剩下的空瓶子。现在医院药品管理严格,不易要到,但就算四十年前,想从卫生院弄到盐水瓶,也得绞尽脑汁——小孩都是钻到卫生院科室里悄悄偷出来。那时总觉得为了“烘手”,“拿”个盐水瓶是不能算偷的。及至在师范读到《孔乙己》,联想到小时候自己曾经偷过盐水瓶,我特别理解“窃书不能算偷”的托词。

  盐水瓶到手,为了不至于爆裂,先在汤罐锅里蒸泡几次,渐渐就适应了冷热变化。冲满滚水的盐水瓶,塞好橡皮塞,双手捂紧,直烫到心窝。手巧的妈妈给孩子做一个布套,这样既不至于烫手,还能保温,更显得美观。

  手捂盐水瓶,棉鞋烘火炉,坐在廊檐下面晒太阳,这是儿时冬天最大的享受。我听奶奶说,这也是大人们的奢望。

  火炉带给我们的乐趣很多。不知怎的,我小时候喜欢扮演“坏人”,每次看完一部电影,回到家里,喜欢拿起火炉盖子当铜锣使,一边用小棒敲打,一边摇头晃脑学着坏人喊叫:“各家各户听着,皇军优待百姓!”现在回想,还会忍俊不禁——这也许是个儿童心理学问题,我还没有琢磨透。

  最兴奋的当数“煨豆”,蚕豆、毛豆、玉米都行。掀开火炉盖,翻过来就变成了盛盘。用火钳拨开毛灰,用筷子夹一粒玉米,放到有炭火的桑柴拳头上。一歇工夫,就能听到“噗”的一声,毛灰四处绽开,煨熟的玉米开了花,一股香气扑鼻而来,很多还会蹦到地上呢!煨毛豆、煨蚕豆也类似,只是时间要稍微长一些,蹦跳的力量也比玉米大得多。后来我读到鲁迅先生《社戏》中写“火烧蚕豆”,觉得它是火炉煨豆的“升级版”,本质是相同的,只是规模大小而已。

  我结婚的时候,富裕之家开始了陪嫁空调、彩电,电热毯、热水袋早已普及,火炉的实用价值早已殆尽,但妻子娘家还是陪嫁来了火炉,澄黄锃亮,铜把手上攥着红丝棉,预示着温暖红火的新家庭,确实是不错的口彩。想想也是,安徒生写《卖火柴的小女孩》,小女孩擦燃第一根火柴,出现了一个“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的火炉”,她仅仅喜欢火炉吗?不是的,是小女孩缺少温暖啊!

标签:原创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