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  原创作品
永禁碑与堤岸保护
2018年1月19日 08:55 来源:嘉兴日报 文/摄 欧福泰

  ※历史吧

图为王江泾镇虹阳村和尚荡旁的“奉宪禁碑”

  2017年上半年,在王江泾镇虹阳村的和尚荡边,发现一块清代的“永禁碑”:在三家农户共用的河埠头,有一块长一米多、宽30厘米的石碑,上面刻着这样的文字:“奉宪永禁私割茭芦沿岸耙螺。”碑文的意思是根据有关法律和命令,永远禁止村民在堤岸边耙螺蛳、割茭白和割芦苇。根据这块“奉宪禁碑”的材质和碑文用词分析,估计立碑时间应在晚清时期。

  我在王江泾镇虹阳村和尚荡畔采访时,住在河埠边的一位卜姓老太向我介绍: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卜姓官宦大户人家居住的地方。明朝时,卜氏家族出了卜大同、卜大有、卜大顺“兄弟三进士”,仕途分别至福建巡海副使、云南寻甸府知府、吏部郎中等。一位80多岁的卜姓村民告诉我,他曾听父亲说起过,这块石碑是古时嘉兴官府所立,早在50多年前就被运到村上当作河埠石。通过“奉宪禁碑”碑文,我们可以触摸到旧时官府和百姓在堤岸保护方面遗留的痕迹。

  嘉兴北部的王江泾镇地处运河之畔,河网密布,地势在嘉兴市最低,属于浙北低洼地区。其地面高程一般在3.2~3.6米之间,部分低洼地的地面高程还不到3米。每当河水泛滥时,河水漫过河堤,侵入堤内,严重影响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据《嘉兴水利志》记载,自三国时期吴国黄武元年(222)到1948年的1727年中,嘉兴境内较大的地区性水灾就有383次,其中王江泾受害最甚。仅民国元年(1912)至1948年的37年中,使王江泾造成重大损失的洪涝灾害就有15次。自古以来,历代官府都将在王江泾修筑河堤、保护河堤作为任内一件大事来抓,有时甚至是嘉兴知府亲自负责。

  据清光绪《嘉兴府志》载,唐代元和五年(810),嘉兴刺史王仲舒修筑了嘉兴运河塘,其石塘自杉青闸向北至闻川(今王江泾),长27里。明永乐九年(1411),官府又在王江泾修筑河堤兼小路70余里、泄水口131处。明万历四十年(1612)七月,嘉兴知府吴国仕亲自挂帅,领着府衙官员,督促民工,将现运河嘉兴段杉青闸至王江泾一带的旧河堤重新修筑。为使河堤永久牢固,吴国仕决定改变以往土石各半的筑堤材料配比,将筑堤材料全部改用石块,“尽筑以石”,不掺杂任何泥土。吴国仕还亲力亲为,到河堤上检查质量,并派人骑着马、擎着旗,到各塘段仔细查验。《嘉兴新筑运河石塘碑记》载:“蚤夜调度,角巾小舠,躬自程督。又置飞骑,持帜分道驰验。”因此,嘉兴河堤质量上乘,“如砥如带,见者无不惊异叹息!”清康熙六十年(1721),嘉兴知府吴永芳又在嘉兴至王江泾的运河边兴工修建运河河堤,增筑石岸,重新筑起嘉兴城外至王江泾30里长的河堤。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也对王江泾的河堤多次修筑。

  由于水灾给百姓带来巨大痛苦,因此,历朝历代对保护堤岸慎之又慎,生怕堤岸决口造成洪涝灾害。王江泾地处水网地带,河湖密布,当地农民有下河(湖)摸螺蛳的习惯。摸上来的螺蛳可以自家炒来吃,作为一道荤菜以饱口福,也可以拿到市场出售以换点零用钱。还有些农民喜欢到河堤的荡滩上割芦苇、割茭白,茭白可以做菜吃,芦苇则可以当饲料或晒干作燃料。芦苇、茭白种植在河堤的荡滩上,可以起到稳固河堤、避免河堤泥土流失的作用,如果人们去摸螺蛳,肯定会损害芦苇;割芦苇、割茭白则更是直接破坏了河堤。因此,据考证,历代官府为保护河堤,都在主要河(湖)岸畔,立下“奉宪禁碑”,严禁百姓在河(湖)堤边私割芦苇、茭白,绝不允许百姓沿着河(湖)岸耙螺蛳。

  位于王江泾镇西南13里的和尚荡,总面积1.2平方公里,位置险要,东面是范滩村,南面是虹南村,西面和北面紧靠虹阳村。清宣统《闻川志稿》载:“和尚荡:在镇西南十三里,复礼乡北受黄杨港(也称为虹旸),此港西北由斜港东出,经兴隆桥分而为三,一由永兴桥东南入大律港,一支偏东而南流经小宿圩,一支向东为黄杨港,皆东南入荡。荡东北有曾家桥与尖墩角通流,其东南出昌家桥为沙村港,其南出小律圩东南流经万福桥、钮家桥、西杨家桥,入堰泾港通石臼漾。此两荡以前均称和尚荡。”以前,和尚荡经常闹水灾,给周边村庄造成洪涝灾害,因此官府在此立“奉宪禁碑”十分必要。

  一位卜姓村民告诉我,以前,每当有人在河堤边耙螺蛳,村民看见了,总会大声吆喝,告其不能在此耙螺蛳,以免影响河堤。

  在王江泾镇双塔村,也保存有一块高153厘米、宽32厘米、厚28厘米的“永禁石碑”。石碑文字为:“东潜圩公议禁止田岸放牧卖泥茭草黄鸭上田掘鳝民国廿九年公立”。根据考证,此碑立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双塔村村民由于屡受水灾,于是在保长(村长)的倡导下,自发捐款立碑,以此告示村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不要到东潜圩堤边去做有损于堤岸的事。双塔村村民马雪龙告诉我,以前,村里在立“永禁石碑”时,保长要召集全村人都到场,简单讲话后,还请“堂名”“宣卷”(均为旧时民间唱曲艺人)来演戏,内容也是要求大家保护河(湖)堤,以使百姓幸福安康。在这样的热闹气氛中,既调节了精神生活,又进行了一次水利保护的教育。

  清光绪年初,王江泾士绅蒋人彦、盛传均、沈景修等人,还自发出资,在闻湖(今王江泾镇梅家荡)正露圩西,筑起河堤600余丈,并在河堤上种植了柳树和芦苇,固土护堤,方便船舶通行。

  民国十年(1921)秋,王江泾、双桥一带“遭遇大水,河边护堤泥土均被冲破,坍损不堪”。各乡农民将此情报知嘉兴县署,要求拨款兴修护堤,以利农田。嘉兴县署于是“调查应修圩岸,勘明丈数,估计工价,绘具图说,拨款兴工”。(1922年1月20日《申报》)

  旧时,王江泾一带的农民有取土制砖的习惯。为了保护堤岸,地处低洼地带的王江泾还严禁私自取土。“王江泾等嘉兴北乡一带,烧砖制瓦的窑墩甚多,附近乡民于农事闲暇之时,挑掘田岸泥土,制成砖坯,售诸窑户,获利尚巨。因是该处一带田地日就低陷,一遇水患,即遭淹没。”(1921年12月5日《申报》)王江泾居民朱姚昌等人看到此情,联名向嘉兴县署具呈文状,认为若不及时制止嘉兴北乡一带挖泥制砖,后患不堪设想。请求县署出示公告,禁止乡民挑掘泥土,以利农田。嘉兴县署汪知事得到呈报后,立即派出警察严厉查禁挑掘泥土行为。

  通过王江泾镇虹阳村和尚荡边的“奉宪禁碑”,我们感喟于旧时嘉兴官民厚重的水利保护意识,它启迪今人须爱护水利设施,为新时代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

标签:原创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