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  原创作品
第一次游南湖
2017年12月15日 08:53 来源:嘉兴日报 范甫生

  ※往事风

  

  我第一次游南湖,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读二年级的时候。记得那年离“六一”儿童节还有几天时间,我因各方面表现较好,即将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小兵”(当年不叫“少先队员”),心里好开心。更让我惊喜的是,老师告诉我们,“六一”那天,学校准备组织大家去嘉兴南湖举行“入兵”仪式。

  嘉兴是我从来没去过的地方,只听说它比“街壤”(土话对小镇的叫法)大多了,在那儿还可以看到我们从来没看到过的火车。

  这下可了不得!

  那天晚上,我几乎没睡着,生怕错过了时间,时不时地关照母亲凌晨两点钟一定要把我叫醒。迷迷糊糊中,母亲把我叫醒了。我起来时,发现她早已为我做好早饭和中饭。中饭放在一个搪瓷杯里,下面是米饭,杯口扣了一只用杯盖盖住的小金边碗。我揭开盖子,发现碗里有一个平时难得吃到的荷包蛋。我心里很清楚,这是母亲特地为我准备的。

  我拎着装有中饭的网线袋,和邻居学长一起顶着满天星辰快步地向学校走去。到了学校,我发现有不少同学比我们来得更早。不一会儿,三十来名同学搬着凳子,在几位老师的带领下有条不紊地登上了一艘大木船。大队“贫管组”(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小组的简称)安排四名“四类分子”(家庭成分不好)壮汉“义务劳动”(这天算劳动改造,不拿队里的工分)为我们摇船。四名船夫分成两班,一个把舵,另一个拉绷。在一阵阵欢声笑语中,大木船载着我们向嘉兴方向驶去。

  不知过了几个小时,太阳从东方升起。河面变得开阔起来,来往的船只也多了。两岸的景色和家乡的大不一样,老师告诉我们嘉兴快到了。

  个把小时之后,大木船终于停靠在南湖的湖心岛边。

  我站在岛上,向四周眺望,发现这南湖确实挺大,抵得上好几个小白荡(家乡最大的一片水域)。大部分水面长满了水草和南湖菱。我分不清东西南北,只看见在岛的一边也停靠着一艘木船,它的外观和我们坐的有点相像,船舱上方有一个篷,尾部用绳子系着一条很小的木船。老师告诉我们,当年毛主席、董必武等十几个人曾在这艘大一点的船上开过会,船夫在小木船上帮开会的人烧水煮饭。我们听了似懂非懂。

  过了一会儿,庄严的时刻来到了。老师带领我们登上石阶,来到一间大房子里(应该是清晖堂)举行“入兵”仪式。老师讲完话后宣读了“新兵”的名单,然后发给我们每人一块红色的塑料胸牌。我接过胸牌,发现它的正面有三个金黄色的大字“红小兵”,大字的右下方还有一行小字“嘉兴县革命委员会”。胸牌的反面则是一枚别针。最后,老师叫大家把胸牌别在左胸,举起右拳进行了宣誓。誓词的内容,我已记不起来。

  “入兵”仪式结束后,老师带我们游览岛上的风景。在烟雨楼后的假山上,大家看到了奇形怪状的太湖石,里面还有好几个“山洞”。同学们兴奋得像群猴子,乘兴玩起了躲猫猫。接着,我们登上烟雨楼,从楼上向四周眺望。从楼上下来,大家绕着岛继续游玩。

  “快看,那儿有火车!”不知谁喊了一嗓子。沿着同学指点的方向,我果真看见湖对岸的树林中间有一列火车冒着白烟在飞快地跑着,还隐约听到阵阵轰鸣声。可惜的是,还没等大伙数清楚火车的节数,火车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为此,大家都感到非常遗憾。

  不知不觉已到中午。我们回到船上,各自吃起了带来的中饭。虽然都是冷菜冷饭,但同学们还是吃得津津有味。

  大木船继续往市区方向驶去。又过了一会儿,船停靠在大洋桥东面(今荷花堤菜场一带)的一个大河埠头。上岸后,有几个老师大概逛街去了,留下来的老师则负责看护我们。大伙哪也不能去,只能站在河岸上东看看西瞧瞧。出门时,母亲给了我几张角票,但我和其他同学一样,没机会花掉哪怕一分钱。

  返家的时刻终于到了,我们又上了船。谁知,就在我跳下船舱的一刹那,只听到“咣当”一声,手中的搪瓷杯和小碗不知怎么回事突然掉在舱底。杯子没事,金边小碗却破了。我想:闯祸了,回家肯定要被娘骂了。

  天黑的时候,我怀着既满足又不安的心情回到了家。所幸的是,母亲并没有因此责备我。

  后来的岁月里,我又去过几次南湖,但总感觉无论哪次都比不上这一次留给我的印象深刻。

标签:原创 责任编辑:平彩娟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