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  原创作品
我与小戏《女艄公》
2017年12月8日 10:05 来源:嘉兴日报 高燮芳

  ※往事风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嘉兴县群众文化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大多数工矿企业、生产大队都有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那时,小戏的创作相当活跃,涌现了一批有一定艺术水准、群众喜闻乐见的小戏,如沪剧小戏《红心轴》、越剧小戏《水乡红花》《女艄公》、儿童剧《看瓜爷爷》、独幕剧《征途》《争代表》等等。

  在这些小戏中,越剧小戏《女艄公》更算得上是精品。这部小戏主要是讲在江南水乡某个摆渡口,有位既漂亮又有很高警惕性的女摆渡工,她机智勇敢地与坏人周旋,最终将坏人扭送公安机关的故事。这部小戏的剧本由凤桥镇梅峥嵘老师于1974年创作的,后由该镇金浪电吹风厂的蔡纪中师傅谱曲。1975年4月,《女艄公》被当时的嘉兴县革委会政工组、县文化馆选为当年7月嘉兴地区(今日嘉兴及湖州)文艺调演的主要节目。

  时间紧,任务重。县政工组、县文化馆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立即在全县物色演员,组建伴奏乐队,请指导老师。主角“女艄公”很快就选定了,由凤桥镇文宣队的钟圆圆担任,她身材好,嗓音洪亮,会唱越剧。群众演员也很快选定,乐队则由凤桥镇文宣队和嘉兴绢纺厂乐队联合组成。剧组想方设法请来了原嘉兴市星火越剧团的老演员袁世敏老师,指导教授演员越剧唱腔和舞台表情及动作,并请来原嘉兴市锡剧团的沈元良老师担任导演。一切基本就绪,唯独反面角色的演员定不下来。在人们的观念中,反面角色不好,大家都不愿意演,再加上女主角的嗓音条件好,很难与她匹配。时间到了5月,离地区调演不足两个月了。县政工组、县文化馆领导再次在全县物色和排摸。结果,县文化馆的张德生老师点了我的名(当时,我所在的虹阳乡东石桥大队文宣队,在全县有点小名气)。他说:“小高人长得不高,但嗓音条件好,又有一定的舞台经验,演这个角色能行。”

  剧组找到我时,我的思想还有点顾虑。我是怕刚找好对象,演了反面角色会不会节外生枝?在老张和朋友们的鼓励下,我接受了这个角色的演出任务。安排好家里、队里的事务后,第二天,我立即赶往王店参加排练(当时,全县组成一个文艺演出代表队去参加嘉兴地区文艺调演,为了排除干扰,集中在王店排练)。

  到王店与剧组汇合后,大家都很高兴。排练前,袁老师叫我唱几句越剧听听。我壮着胆唱了几句,袁老师说:“唱得蛮好,只是在气息转换上有点硬,慢慢会好的。”他还态度和蔼地指出了我咬字方面的一些问题。锡剧团的沈老师来了,他略有点驼背,很随和,没有一点导演的架子。他用无锡话为我们讲解剧情,并把小戏分成若干部分,讲得很详细很到位。在之后的排练中,大家争分夺秒,认真学习,一丝不苟。在学越剧唱段时,大家进步很快,但我由于基础差,耳音差,常常跑调,因此只得几遍、几十遍地反复练习。学习戏剧动作更是难点,我扮演坏人挑担时缩头缩脑、踉踉跄跄的样子,每个人上下船、随着船一沉一浮的动作,都得力求逼真。最难的是,小戏结尾有个武打场面,要打几个回合。“女艄公”挥桨打,“我”赤手空拳与之对打,最后沈老师要我来一个“弹板”倒地,被基干民兵擒拿住。“弹板”是跟斗的一种,真是难煞我了。好在当时年轻,每天练几十次,常常练得汗流浃背,最后终于过关了。在排练中,也出过许多洋相,比如,在最后“我”被“民兵”抓住,“民兵”很兴奋,“嗤拉”一下,把我的新衬衫拉破了,只得更衣再排练。排练的时间很紧张,虽然王店有古朴典雅、风景秀美的曝书亭,但因为排练,我们只去过一次,还是去练唱的。

  到了彩排的那一天,王店镇大礼堂里,县领导、文化馆的领导、老师、有关作者、各界群众济济一堂。我们的《女艄公》被安排在最后演出,大家都很紧张。演出结束后,有关人员对我们的小戏作了点评,一致认为总体很好,做、唱、念、打各方面的差错很少。但按照当时“突出一号人物的高大全”的要求,还要作一些改进。我们听了很受鼓舞,在之后的排练中更加注意细节,努力塑造好女艄公的光辉形象。

  7月初,我们嘉兴县文艺代表队去湖州参加嘉兴地区文艺调演。感觉到氛围与环境和在王店排练有所不同,思想上难免有些紧张。那天开演前,大家尽量放松心情,都忙碌地准备着,反复练习唱段、台词,生怕有差错。大幕拉开,正式演出时,大家都发挥到了最佳状态。越剧唱得很地道,说白很清晰,动作也很逼真。特别是我的“弹板”翻得高、翻得飘,落地很自然。谢幕时,台下响起了长时间的雷鸣般掌声。我们演出成功了!

  第二天,在湖州召开了座谈会。座谈会上,大家都夸我们演得好,都说小戏《女艄公》是这次地区文艺调演最精彩的节目之一。许多人认为我们剧组的演员是专业演员,不然不会表演得那么精彩。当文化馆的老师告诉大家,女主角是工人,男配角是农民时,许多人还是不敢相信。

  不到两个月的排练和演出,加深了我们剧组人员之间的友情。特别是沈元良老师,返回嘉兴后,特地邀我去勤俭路口人民饮食店吃饭。他点了好多菜,拼命地往我的碗里夹菜,夸奖我排练认真,演出成功,掩饰不了临时师徒分别时那种难分难舍的心情。我要感谢沈老师,在那个年代,他不仅教了我戏,还让我体会到了文艺界老前辈的那份爱心。

标签:原创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