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风
粑粑,在我们这里是指以米粉为主要原料做成的饼类食物,添加不同的辅料可以做成多种不同口味的粑粑:南瓜粑粑、草头粑粑、肉馅粑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粮食普遍短缺,农村尤为严重。大多数人家只会在逢年过节或者遇到红白喜事的时候才做粑粑吃,粑粑自然成了稀罕之物。对那些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们来说,偶尔吃到一个粑粑与吃到一颗糖类似,是件非常开心的事。我也嗜粑如命,无论什么粑粑都爱吃,绝对不会糟蹋它们。可是有那么一回,我却把它丢掉了。
七十年代初的那几年,我还在读小学。“以阶级斗争为纲”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学校当然也不例外,时不时地邀请本地几个“苦大仇深”的老贫农到校作“忆苦思甜”报告。那天上午,学校又要开“忆苦思甜”大会了,同学们显得格外兴奋,因为从老师那儿得知,这次大会和以往不同,会上可以吃到糠粑粑。对于老师的话,我有点将信将疑,因为我知道开这样的大会一向是件十分严肃的事,怎么会有吃粑粑这样的乐事呢?所以,趁会议还没正式开始,我和几个同学便四处寻找粑粑的身影。当我们来到学校西边不远处大队办公地的时候,果然发现几个妇女摆开架式在做粑粑。粑粑还未蒸熟,我们的口水却早已往下流。
大会很快开始了。这次的主讲人是一个长得矮小的老婆婆。她讲的内容当然是“忆旧社会的苦,思新社会的甜”。讲着讲着,她就控制不住感情,开始抽泣起来。
面对这样的场景,我们小孩子无动于衷,可校长就和我们不一样了,只见他站了起来,举起右拳高呼:“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同学们很会接“翎子”,也跟着喊口号,心里却巴不得老婆婆快点把苦诉完,好让大家早点吃到粑粑。
大会好不容易结束了,妇女们端来了热气腾腾的糠粑粑。教室里一阵骚动,大家都有点迫不及待。老师发给每个学生两个糠粑粑。我拿到手一看,发现粑粑的样子和以前吃过的没什么两样,只是颜色有点黄,心想:这粑粑的味道究竟咋样?就在这时,一个老师带头咬了一大口粑粑嚼了起来,一副津津有味的样子(长大后我一直怀疑那时这个老师的表情有做作的成分)。我们见了都赶紧拿着粑粑往嘴里塞。可是没嚼几下,我就感觉这粑粑的味道和以前吃过的大不一样,又硬又糙,一点也不好吃。吃了一个之后,我就不想再吃了。看看周围的同学,发现他们的胃口也不是很大,有的已显出了难以下咽的神色。
那么,这剩下的一个粑粑怎么处理呢?我知道在这种情况下绝对不能说糠粑粑不好吃之类的话,更不能当场把粑粑丢掉。我一边装模作样地嚼着,一边偷偷地把粑粑塞进了书包。
放学回家的路上,我故意和同伴们拉开距离,远远地落在后面。等环顾四周确定没人的那一刻,我赶紧从书包里取出粑粑,一下子扔到了路边的稻田里。
虽回到了家里,但我还是提心吊胆地挨了一整夜。第二天到了学校,我发现老师和同学看我的眼神与平时没什么两样,并没对我说什么,才断定自已干的“坏事”没被发现,悬在半空中的那颗心终于落了地。
由于自知理亏,所以对于其他同学上一天有没有把糠粑粑吃掉或者像我一样“干坏事”,我就不去管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