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了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王江泾镇(古时亦称闻川、芦泾)自古以来,丝绸业就较为兴盛,“日出万匹”,丝绸产品早已漂洋过海,出口至国外。王江泾丝绸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出口的历史也可说是源远流长。
春秋时期,吴国较重视蚕桑丝织业,地处吴越交界的王江泾(大部分时间为吴国之地,境内有吴国筑的射襄城、烽火台等)农民因此具有养蚕织绸的技能,丝绸业在当地慢慢发展起来。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江泾丝绸已有较高的水平。“昔年绫尚厚重,今皆用轻而薄者,而王江泾绫始乱真矣蜀锦。”(明·范濂《云间据目抄》)这是说,王江泾生产的丝绸用料既轻又薄,一改以往的厚重,可称得上和当时著名的四川蜀锦一比。明代,王江泾为江南四大镇之一,“镇当要冲,圜阓殷阗,居者七千余家”。(清·唐佩金《闻川志稿》)由于丝绸业繁荣,又依傍运河,这里每天都吸引着各地客商前来进行丝绸产品的交易,一些农民也携带自织的丝绸产品去市场上交易,并出现了专以收购丝绸产品为业的丝行,由丝行负责转运至全国各地及港口。
应该说,汉代以后,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王江泾的丝绸就通过客商,通过陆路运至西北,再到中亚、西亚等地。可知当时沿着丝绸之路西行的商队,那驼背上装载的成捆绸匹中,有一些可能辗转来自遥远的嘉兴王江泾。当然,王江泾的丝绸运输流通更多的还是依赖于水运。唐代,随着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杭嘉湖地区的丝绸业已有相当发展,当时已把嘉兴包括王江泾的丝绸列为主要贡品了。这时,海上丝绸贸易也大规模地进行,此时浙东的明州(今宁波)更是唐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朝廷在明州设置了市舶司,专事管理海外贸易,增加朝廷税赋。王江泾出产的吴绫等丝绸制品一般经由明州港出海,销往日本与朝鲜。
南宋时期,由于陶氏、盛氏、沈氏等大家族跟随宋高宗赵构逃至江南,定居在王江泾,带来了丝绸工匠、技术、资金等,使王江泾的丝绸生产贸易再掀高潮。王江泾丝绸产品通过运河,运至京城临安,再转运宁波港口等地出海。南宋为增加对外贸易的税收,在海盐澉浦设置了市舶场,因此,王江泾的丝绸也可就近运至海盐澉浦再出海,出口贸易更加兴旺繁荣。元至元十四年(1277),元军占领了浙江后,也在海盐澉浦设立了市舶司,负责管理丝绸等商品的出口贸易,澉浦亦成为一个对外通商大港。货船装载着王江泾等地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远涉重洋,运至日本、高丽(今朝鲜)、波斯(阿拉伯)等国。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1254~1324)曾在《马可·波罗行记》中记载:“这里是一个优良的港湾,所以从印度来的货船,经常在这里停泊。”“其地有船舶甚众,运载种种商货往来印度及其他外国,因是此城愈增价值。”
到了明代,王江泾的丝绸业突飞猛起,丝绸品的品种十分繁多,王江泾已成为江南的丝绸贸易中心。黄赞雄在《丝绸史研究·略论市舶制度对浙江丝绸业的影响》中讲:“当时浙江的丝绸等物远销到东亚、南亚、阿拉伯等地的许多国家,其中销往日本和朝鲜最多。”明代历史学家谈迁在《北游录》中称王江泾的丝绸出产为“衣被天下”。明代小说《石点头》也称王江泾“近郊街坊都种桑、养蚕、织绸为业,四方商贾,俱居此收货,镇上做买卖的挨挤不开,十分热闹”。明朝廷除在杭州设置市舶司外,又在当时作为杭州外港的平湖乍浦设置下关,下关的职权与市舶司相同。乍浦设下关后,王江泾丝绸与其他商品一起,可以通过乍浦下关,输送到硫球(今日本)、安南(今越南)、吕宋(今菲律宾)、爪哇等国。清代,由于朝廷实行海禁政策,王江泾丝绸的海上出口受到限制。
1842年,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洋行进入上海,中国丝绸又开始海上出口。咸丰十年(1860),王江泾遭兵燹,丝绸贸易中心的地位移至江苏盛泽,王江泾镇所织的丝绸大部售与盛泽的丝行。由于王江泾丝绸质量优异,与盛泽丝绸统称“盛纺”。清代末期,直接经销盛纺的盛泽商行“汪永亨昌”积极开拓国外市场,盛纺在全国及海外的销售十分火爆。
宣统三年(1911),“汪永亨昌”委托法国巴黎华商通运公司在法国代售盛纺薄绸、丝绸手帕,后又派员去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开展南洋业务。也就是说,此时的王江泾丝绸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南洋群岛、越南、暹罗、新加坡、马来亚、法国。宣统二年,盛纺获得南洋劝业会和意大利都灵博览会的最高奖项;民国四年(1915),盛纺又荣获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海上丝绸之路扩大了王江泾丝绸的影响,也使众多国外友人了解了王江泾,了解了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