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  原创作品
切实提升机关基层党组织工作的组织力
2017年10月26日 09:15 来源:嘉兴日报 秀洲区机关党工委 陈建荣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机关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机关党的组织工作主要任务,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是我们党蓬勃发展、不断壮大、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是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的重要法宝。

  组织力是组织内各个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整体力,是组织结构力和组织文化力的综合体现。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强弱,是决定其导向力、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强弱的关键所在。提升机关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就要突出组织的政治功能,严肃党内组织生活,着力在服务中心、促进发展上下功夫,真正让机关基层党组织坚强起来,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集结号吹起来,充分激活基层党组织的活力,把机关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的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满腔的热情和昂扬的姿态,开启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的新征程。

  突出组织政治功能,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导向力。要加强思想建设,持续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培养锻炼。要突出问题导向,对照“四讲四有”要求、“四个合格”标准,以党章党规、系列讲话为镜,查找解决党的意识不强、组织观念不强、发挥作用不够等问题,列出问题清单限时进行问题整改,并接受广大党员群众的监督;要认清法纪红线,坚守行为底线,筑牢思想防线,督促党员、干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有效地提高党员、干部对党章党规党纪的执行力。要推动基层党组织“对表看齐”,查找解决组织生活不够经常认真严肃,党员教育管理监督不够严格规范,团结教育宣传服务群众不够具体到位等问题,确保机关基层党组织履行职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确保党员领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发挥表率标杆作用,确保广大党员党性坚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加强制度建设,让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规范运行,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导向力。

  严肃党的组织生活,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严肃党的组织生活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关键,更是共产党长期以来提高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的有效法宝。严肃党的组织生活,要认真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组织生活制度,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利器,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要讲政治、讲原则、讲规矩,不能随意化、平淡化,更不能娱乐化、庸俗化,使党内组织生活真正起到教育改造提高党员、干部的作用,培育健健康康、清清爽爽的党内政治文化。要在严肃认真的组织生活中,倡导和弘扬党的政治理想、政治伦理、政治价值,引导广大党员从每个人抓起,从党员领导干部做起,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自觉接受党员的监督,通过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不断洗涤每个党员的思想和灵魂,使严肃党的组织生活成为锻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的熔炉。只有坚持好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创新方式方法,才能不断地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强化组织服务职能,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机关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在新时代下认清大局、时刻关注大局、认真研究大局、准确把握大局,真正做到胸中有大局、工作有目标、行动有方向,有的放矢围绕中心开展工作。要确立“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的工作思路,把服务中心作为根本要求贯穿到机关党建工作中去,把基层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等基本职责渗透到行政业务工作的方方面面,使机关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都有党员的身影和奉献。要坚持机关党建与行政业务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同步同进、合力共创,通过推行“上下联动”、“条线联动”、“党建协动”等,实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优势互补,使党员干部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服务中心、立足本职、服务群众、岗位建功上来。要加强机关思想政治工作,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和政治热情,组织动员党员干部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和关键时刻勇当先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标签:原创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