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关系现状
近几年来,秀洲区委区政府十分关注和重视民生,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背景下,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逐渐趋于同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居民收入增长滞后经济发展状况逐步扭转。“十五”时期,秀洲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7%,分别滞后同期GDP增幅4.5个和2.8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则分别滞后同期GDP 2.5和0.1个百分点;到了“十二五”时期,这种落后状况逐步扭转,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分别超过同期GDP 2.6和4.8个百分点。
(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之比有所上升。根据相关数据测算,“十五”和“十一五”这10年间,秀洲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与人均GDP之比分别维持在0.5和0.3的水平;“十二五”期间占比均有所提升,“十二五”末该值分别为0.6和0.4,说明秀洲区经济发展方式以及惠民政策落实得到具体体现。
(三)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有所提高。分阶段看,通过计算三个“五年计划”期间GDP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可以得出:“十五”时期,城乡居民收入弹性系数分别仅为0.590和0.680;“十一五”时期分别为0.657和0.817;“十二五”时期分别为1.257和1.530,较“十一五”和“十五”时期关联度已大幅提高,表明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逐渐赶超经济增长速度。
(四)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更加协调。“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速分别为11.0%、9.8%、10.5%,农村居民分别为12.7%、12.2%、12.7%,均高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末,秀洲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分别为1.95:1、1.75:1、1.58:1,表明经济发展中,更加注重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二、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存在的问题
从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居民收入总体随经济增长而增长,但受各种因素影响,两者之间有“同向不同幅”的倾向,具体分析如下:
(一)经济增长方式过度依赖于投资。2015年秀洲区投资率达到67.5%,比2010年提高18.2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31.8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01年1.03倍上升到2015年的1.64倍。经济增长过多依靠增加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投入,虽然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但不利于居民收入提升。因为投资更多地转化为财政收入、资本收益,转化为工资收入的比例明显不足,导致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二)工资增长落后于经济效益增长。受当前经济转型和经济下行的双重影响,包括工资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在内的生产性收入缺乏实现快速增长的基础。同时,由于职工工资基本上由企业单方决定,劳动者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的境地,使得职工工资增幅长期低于企业利润和利税增幅。2016年前三季度,秀洲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本年应付职工人均薪酬增长8.0%,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1个百分点,分别低于同期企业利润和利税总额增幅27.0和18.8个百分点。
(三)居民就业格局滞后于经济发展。就业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秀洲区三次产业就业人员之比为8.0:66.2:25.8,第二产业特别是传统纺织业的就业优势明显。但受产业结构重型化、技术进步等多因素影响,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所下降,而部分新能源和高端制造业所需的技术型人才又招不到,从而出现找工作难和招工难同时出现的情况。
(四)贫富差距未能实现收入全面增长。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并不意味着每个人的收入增长都能够同步,城乡之间、阶层之间的差距导致部分老百姓收入被增长。目前,秀洲区已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全民社会保障体系,但仍是保基本、低均衡的体系,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中来自社会保障等的转移性收入比重较低。2015年秀洲区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为6.9%,而农村居民仅占3.4%。
三、如何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
(一)拓宽居民就业面、改善就业环境
1、就业渠道进一步扩大。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改善分配关系、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一是推动就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机结合,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二是努力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为农民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三是促进城乡有意愿、有能力的劳动者积极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增强经济活力。
2、劳动者素质进一步提高。在当前的经济转型中,面临着劳动者素质偏低、技能型人才紧缺的局面。对此,一是要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让农民子女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二是加强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实训基地建设,增加劳动者的素质和就业能力;三是通过鼓励各类职业培训机构调整专业设置,扩大培训范围,优化培训内容。
3、工资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建立科学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使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从政府层面来说,一是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制定合理的工资指导线;二是加强执法监督监察,确保最低工资标准的贯彻落实。从企业层面来说,一是加快推动企业工资集体协商;二是健全企业工资分配制度。
(二)做好二次分配、缩小收入差距
1、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直接关系着全社会每个人的安全感、幸福感。一是完善健全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资金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而稳定增长;二是促进居民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人数应保尽保,特别是要保证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农民的利益不受侵害。
2、低收入户增收进一步扶持。低收入户是实现居民收入持续普遍较快增长的一大瓶颈。对此,一是对于有劳动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就业的低收入户,要从各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帮助他们实现就业;二是对于确实没有劳动能力且难以自救脱贫的低收入户,则应加大救济力度,从经济补贴方面予以帮助。
3、城镇化建设进一步加快。加快推进城镇化水平,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居民收入结构。一是通过合理扩大主城区范围,大力增强城乡结合部以及乡镇的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二是通过改革和完善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破除城乡间居民的流动障碍,平等城乡居民的就业与增收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