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  原创作品
旧式纺织娘
2017年6月9日 08:51 来源:嘉兴日报 梅晓民

  ※往事风

  十二月里棉花上布机,织布娘娘心里笑嘻嘻。

  一日一夜织出三丈二尺长头布,大男小女有得着新衣。

  这首民歌描写的是江南一带旧时农村纺织娘的心情。

  中国自古就有男耕女织的习俗,自从元代黄道婆发明织布机以来,江南一带家家户户都是机杼声,男女老少穿的均是用自家织的土布做成的衣裳。但随着喷水织机等先进工艺的发展,手工织布技艺已经淡出历史舞台。但在王店镇南星桥村一个叫王家晒的小地方,我们意外地找到了一个旧时的“纺织娘”。

  这个旧式纺织娘叫王杏娥,1943年生。虽然已上了年纪,身板却十分硬朗。在她家的一个储藏室里,我们见到了那部木制的老式织布机。王杏娥坐上布机,两手熟练地来回穿梭,布机“咔嚓咔嚓”地缓缓运转着,在织一块蓝白格子布。据王老太回忆,这台布机是她23岁时与婆家派家产时派到的,“算起来已经有五十多年了,还好用用”。

  在织布前,要做好各种准备工作。首先是将所需的纱线打上浆水,称“浆纱”,然后将浆好的纱晾干摇到纱筒子上,再把各种颜色的纱筒插上经纱架,经成一组,用带钩工具把一根根纱穿入梳理架孔中,全部穿好后将纱头打结,将一组纱绕到经纱轮上。纱经好以后,还要经过绕轴、穿综、穿扣等多道工序,再安装到织布机上,理顺纱线,便可开始织布。

  一匹布是由竖的经纱和横的纬纱交织而成,织布时,人坐在布机上,要全神贯注、眼明手快,双脚左右、上下的踩踏板,使经纱在综上拉成菱形,并在扣之前成形。这时右手拉把手,套圈上的梭子迅速弹出穿过经纱,接着左手拉扣子,把穿过的纬纱压紧,如此手脚并用不停地往复,眼睛紧盯经、纬纱,梭子每穿一次,就要踩一次踏板,使纱线将梭子上的线牢固地交织在一起,这样织出来的布牢固耐用,如发现有断线要及时停机接好再继续织。约织到一市尺左右时就暂停操作,把布卷进布轴,一直到把经纱全部织完才卸下布轴,换上新的经纱轴头再织。

  看着王杏娥全神贯注织布的情形,我不禁想起了《木兰诗》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九张机》中“织梭光景去如飞,兰房夜永愁无寐”、《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等诗句。古代人们所穿的衣服,就是由各家女人在织布机上一梭子一梭子地编织出来的。她们用纤纤巧手,晨昏朝夕、暑往秋来,一丝一缕地编织着人生之梦,推动着人类进步。

  王杏娥织的布一般为蓝白格子,主要是做包袱皮,“烧香老太要包念佛篮,出嫁姑娘要包出嫁被头和子孙桶(马桶),办丧事人家要做过世包,蛮用得着的。”她跟我算了一笔账:一条包袱皮大约8尺,可卖8元,一天织两三条,最多也就24元钱。除掉成本,一个月最多赚五百多元。“布匹倒是不愁卖不出去,就是价钱不高,又费时间,所以村里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种吃力不挣钱的手艺。”据了解,王家晒这个村庄上,以前家家有织布机,妇女都会织杜布,五六十年代时,织布还是很吃香的一门手艺活,家家机杼声一片。“现在不行了,村里只剩下我和隔壁两个老太太还在织,谁还愿意做这个不赚钱的活啊!”的确,如今摇车、布机等纺织工具有的已当柴烧,有的高高地搁在梁上,传统纺织工艺已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

  “我有时候也在想,等我离开后,这台纺织车估计就被小孩子劈了当柴烧了。”想到这台陪伴了她50多年的纺织车的下场,王杏娥就有点寒心,“但是也没有办法啊,下一代已没有人会织布了。”

标签:原创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