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  原创作品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的现状分析与探索实践
2017年4月27日 09:09 来源:嘉兴日报 新塍镇 周惠华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度不断加快,农村的年轻人完成学业后留在本地或外地企业打工,不愿回乡务农,留在农村务农的大部分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他们大多文化程度不高,不懂专业技术,只能在附近的工厂打工,工作之余种点蔬菜和稻谷供家庭日常食用,专业务农的农民数量日渐减少。农村务工人员老龄化,文化程度低小,技术人员少已经是当前和今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迫在眉睫。

  何为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主要有三类,即“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三是“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

  与传统农业不同,现代农业属于技术、资本、人才密集型产业,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高低与物质技术装备和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成正比。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关键在人才,具有先进种养技术、经营管理技术和较强市场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将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现实需求。同时,新型职业农民也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基础。但当前农民教育培养存在不少问题,如思想认识问题、文化水平问题、务农人员年龄偏大、培训工作中的问题。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伴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基础性战略任务,需要系统谋划、有序推进。

  制定科学培养计划,因材施教。首先要根据农民培训需求、市场需求、不同类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特点及能力素质要求,制定中长期教育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做到因地制宜,因需施教,使每位受训职业农民都能学到一技之长。其次,培养计划要以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作为重点对象,坚持生产经营型分产业、专业技能型按工种、社会服务型按岗位开展农业系统培训或实施农科职业教育,不能代之以一般的普及性培训或简单的“一事一训”。

  充实师资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统筹各类教育培训资源,依托成人教育学院、各级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大学等资源,不断调整和充实专家师资队伍,组建由农业、水利、科技等条线技术专家组成的农村实用技术和科普知识“百姓课堂”讲师团,并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做到集中培训与实地指导相结合,学习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同时,要丰富培训形式,不局限于教室讲课,例如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农村广播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加大扶持力度,为职业农民提供支持。一是实行职业农民免费教育与培训,为职业农民提供免费的教育资源和技术指导。二是继续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三是要重视创业扶持,大力鼓励、支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回乡创办农业产业,支持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招录农村有志青年特别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的“农二代”,培养爱农、懂农、务农的农业后继者。

  明确重点培训对象,开展针对性的技术培训。要重点突出,以20-40岁的青壮年农民,以及非专业毕业回乡创业的大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开展经常性培训和跟踪服务,提供针对性的农业专业技术培训,为他们创业创新打好基础创造条件。

  鼓励职业农民抱团经营,形成产业集聚带。组织职业农民开展交流座谈,鼓励同行间互相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不同种类的种植户间互相借鉴,努力形成产业聚集,提高在本地的影响力,带动本镇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鼓励职业农民在创品牌、做精品、做特色上下功夫,借助微信、淘宝等网络平台,开拓新市场。

标签:原创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