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人物秀 > 人文轶事
湮没的陶家浜
2017年2月17日 13:41 来源: 嘉兴日报 王金生

        ※历史吧

  秀洲区王江泾镇市河西端的西面,原有一只浜套叫陶家浜。浜上有一座小石桥,就叫陶家浜小桥。那浜套原本籍籍无名,明正嘉(正德、嘉靖)年间,御史陶俨从大家浜搬迁于此,那浜套便随了陶姓。浜上之小石桥,相传也是陶家所建。

  明清时期,陶家浜一直是文人骚客流连忘返之处,除了著名的“父子绣衣第”,还有“退庵”、“双梧庭”为人称道。

  退庵,在父子绣衣第旁侧,陶朗先之子陶学瞻孝廉所居。陶学瞻,字原眉,号退庵,崇祯己卯(1639年)举人。他曾两叩九阍讼父冤,奔走燕、兖十余年,荼苦备尝。到登州时,军士请以三月饷代偿所坐赃,父冤终于得白。从此,他屏迹公车,娱情诗酒,所著《东家颦》,皆为思亲念旧之作。计楠《桑梓吟》:“村墟横小山,松篁静寒绿。自昔柴桑君,孝思深幽独。上书白父冤,九阍屡抵触。坐赃既得理,燕兖苦奔逐。倦游归故乡,林泉甘蠖伏。公车遂屏迹,退庵成小筑。优游岩穴中,高人常信宿。留题人已往,闲云尚平麓。石磴坐莓苔,空谷断樵牧。”

  双梧庭,也在父子绣衣第旁侧,陶朗先曾孙明经陶韩所居,直至陶韩的曾孙陶曾饴。陶韩,字荆州,县学廪生,雍正已酉(1729)副贡。著有《双梧主人集》(一名《双梧庭集》),庭也因此而名。其《吁嗟篇》一章,自述其家世甚详。陶韩之子陶鸿锦,雍正壬子(1732)副贡;陶鸿锦之子陶观,乾隆庚寅(1770)副贡;陶观之子陶曾饴,字芬馀,廪生,有文名,慕游江汉,潦倒以没,士林惜之,著有《芬馀吟草》。孙贯中:“巍巍旧门闾,郁郁双梧亭。书声出三径,人闲户常扁。读书不救贫,汉江吾逝矣。抱病思故乡,游子归来死。上有白头母,下有瞽目妻。哀哀泣幼子,无人碧梧西。君夙入莲社,宾主东南美。诗人半凋零,九原逢知己。藏书拥万卷,残篇作鼠食。天运有盛衰,胡为长叹息。忆昔坐松下,扫叶闲煮茗。春风重来过,青草已没胫。”雍正年间,浙江学使宋至为元晖中丞赠额“丹心化碧”,悬于双梧庭之中。

  双梧庭旁园旧有牡丹,相传为朗先中丞遗植。陶曾饴《牡丹盛开同人过尝,赠诗感赋》:“旧雁辞王谢,名花逊魏姚。前人小憩处,开谢百年遥。嘉树勤封殖,农华慰寂寥。倚栏吟好句,愧莫报琼瑶。”

  道光季年(1823),陶家浜小桥旁迁来了一位诗医。此人姓薛名福,字益庭,号瘦吟,乾隆年间吴县隐士薛雪的侄孙,医术高超,有“薛神医”之称。嘉庆季年(1798),薛福来王江泾一带行医,但十多年沉浸在诗书之中;后寓居东禅寺及禾城,家境日窘。薛福为人身长鹤立,聪明强记,于书无所不窥,自称“四朝老民”。定居陶家浜小桥后,路人时时能听见琅琅的读书声。生前刻有《瘦吟医赘》二卷,后附诗数十首,计楠为之序。又相传薛神医家蓄着一只灵狐,能未卜先知。某一年,那灵狐突然开了口,说十年后这里将夷为平地。十年后,这里确实发了大水,低矮之处皆成平地,实在奇罕。

  陶家浜小桥一带还曾设立过绸业公所。据《闻湖志稿》记载:“康熙时泾镇无绸市,买绸者携秤至澄溪桥,借苇渡庵卓橙,以买盛泽东南之绸,获利较厚。至乾隆时始设绸庄于高家埭,至今称‘老绸庄’。至嘉(庆)、道(光)间复移至南廊下。”咸丰庚申后,唐佩金的先人及陶模等名流招集绸业者共数十户,复设庄面于陶家浜,每一户设一庄面,接连如鳞,廛买绸者俱至庄上,谓之“出庄”,以便成市集也。但意料不到的是,江苏省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在澄溪桥设了卡子进行阻拦,使上塘的花绸无法来王江泾镇上贸易,织绸户往来都有畏惧之心,以致绸业复散。至清末民初时,只有数家洋绸行依旧设立于此,绸缎大半由下塘织机户提供。

  最近二三十年来,由于集镇开发所需,陶家浜小桥早已被拆毁,陶家浜也已被填埋。如今,那一幢幢高楼大厦之下,是否低吟着往日的那些故事?

标签:原创 责任编辑: 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