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 原创作品
小镇情思
2017年2月10日 08:37 来源: 嘉兴日报 周晓明

  ※千千情  

  下班如果步行,我最喜欢穿过小镇曾经的中心——横泾桥,尽管那里已成为全镇最破旧的地方。

  出校门往东,路北是一排崭新的别墅。摇电脑横机的,开超市的,套口的,缝纫的……一扇扇门内都是各种与羊毛衫有关的行当,“窸窸窣窣”的声音不绝于耳。路南边还有几十幢类似的建筑,最后面的一排正在建设中,“乒乒乓乓”的声音执著地敲打着你的耳膜。我不禁加快了脚步,想快点离开这个地方。

  沿着塘濮路往前,过了三塔园桥,才算真正走进横泾桥老镇。桥对面的左侧,一长溜的台阶仍隐约可见,那里曾是小镇的粮站。粮站库房早已不知所踪,唯有这长满杂草的台阶,多少能勾起一些旧时的回忆。

  小时候,每年夏秋收粮季节,父亲就会摇着水泥船到横泾桥粮站粜谷。不大的船舱里,堆满了早已晾干的黄澄澄的谷子。我和弟弟,赤脚坐在船沿上,看着脚丫子在清凉的河水中一深一浅地往前滑动,那感觉惬意极了。一路上,偶尔还会看到惊起的野鸭从芦苇丛中扑啦啦飞出。如果运气好,还能在河岸边见到一种极少见的漂亮的红花。长大后才知道,那花有一个特别美的名字——曼珠沙华。覆盆子也喜欢长在这样的地方,那一簇簇红色的果实着实诱人,但我们只能远远看着流口水。父亲是不愿意为这点小事耽搁时间的。那时候,不懂父亲的辛苦,只盼着谷子卖个好价钱。父亲一高兴,我们就有希望吃到两分钱一根的麻将棒冰。

  继续往东,路的右手边是一条河,河上架着那座被视为小镇标志的“横泾桥”。一座横泾桥,贯通了小镇南北。桥的西北角,就是最早的供销社。儿时的我认为,世界上最舒服的工作,莫过于在供销社里当售货员。自听说那几个售货员都是下乡的知青,他们在我的心目中便愈发神秘了。供销社边上的两层楼房是宿舍。几十年过去,昔日的神秘与光环早已被岁月剥蚀殆尽,墙壁到处发黑发霉,经常漏水的地方已经长出了厚厚的青苔。阳台外沿,小鸟衔来的种子已经长成半人高的小树,只是枝干细瘦了一些。檐下,数不清的电线纠缠在一起,灰突突的,几片褪色的包装袋挂在上面,随着风哗啦啦地响。昔日的售货员早已不知去向,这里已成为外来打工者最廉价的租住地。

  供销社往北不远,就是镇上的中小学,现在都已拆除,搬到了镇西。我是初三才到中学里读住宿班的。那时读书不似现在这般压力大,除去作业,总还会有些空余时间。女生们便迷上了言情小说,没事就跑到桥南的小书店里租书看。两毛钱一本,一次可以借三四天。我就是在那段时间认识了琼瑶。直到有一次,父亲到学校给我送来一搪瓷杯笋烧肉。看着他骑车远去的背影,发现他的头发竟已灰白,背也变得有些佝偻,忽然心酸不已。从此,认认真真地读起了书,直到考上师范。

  毕业之后,我又回到小镇。那时我的宿舍在桥南,是个相对热闹的所在,小店、面厂、茶馆、药房、修车铺,都聚集在此。原来西边的面厂与茶馆早已被夷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一幢五层的现代化居民楼。稍南面些的十字路口周边,几幢圆角的老建筑几度易主,但外观上还保留了原来的面目,让人心生亲切之感。修车铺的老板曾是个帅气的小伙,如今已成了老头,仍旧笑眯眯的,多年修车漏下的油渍把铺门前几个平方的场地完全染黑了。多少的记忆,多少美好的青春年华,就印刻在这一层层的油迹中。

  我住的宿舍也是这附近一幢破旧的小楼。一室一厅一卫,极其简陋。住进去第一年,师范里通了三年信的男孩突然提出分手。一段感情还没来得及开始就莫名其妙地结束,内向的我心中郁结,学着电视里的样子,去小店买了一罐啤酒,一口气喝光。结果,直接在房门口的水泥地上趴了一夜。一场重感冒之后,一切都过去了。

  几年后,经人介绍,结识了女儿她爸。最初交往时不咸不淡,后来他的部队转场到了江苏,半年也见不了一次面。一天晚上,我烧菜没盐了,于是赶紧下楼去买。当我拎着盐兴冲冲地跑上楼时,忽然发现钥匙锁在了屋里。钥匙一共两把,一把在我手里,另一把让他带到了江苏。我绝望地坐在门前的楼梯上掉眼泪。不知过了多久,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你怎么坐在这里?”抬眼一看,竟是穿着一身军装的他。没有信,没有电话,没有任何消息,却在我最需要的时候从天而降。我百感交集,泪如泉涌。一年后,我们结婚了,搬出了这个宿舍,住进了离横泾桥有点远的镇南小区里,但每天上班,我仍旧会经过此地。

  后来这座桥拆了。说是因为车子多,单薄的桥身经不起再三碾压,于是换成了现在的样子。拱形桥身,桥栏却由两大堵厚实的水泥墙充当,看着虽牢靠,却没有了往日的灵气,木纳而呆板,让人心中多少有些遗憾。

  忽然理解了乌镇、西塘,懂得了新塍的老街,千年的银杏,它们不光见证了生命轮回、岁月更替,更承载着一代代人对似水年华的无限追忆。愿我的小镇,也能留下这么一个让人可以想念的地方。

标签:原创 责任编辑: 谢冬妹

秀洲新闻网

看秀洲微信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