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 原创作品
说元宵
2017年2月10日 08:36 来源: 嘉兴日报 吴顺荣

  ※地域风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年”的尾声,又是一年中第一个圆月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时候,故称“元宵”。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刘恒为庆祝平定吕氏家族叛乱的胜利,便把“平吕”之日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也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确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民间除了吃元宵、燃灯、观灯、猜灯谜外,还要进行歌舞、舞龙、滚狮、扭秧歌、踩高跷、斗火把、打太平鼓等活动,俗称“闹元宵”。

  最热闹的是灯会。唐时,元宵赏灯已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还是乡村,处处张灯结彩,满城火树银花。宋时的灯会更加丰富,人们要连续五天逛灯市,赏花灯,猜灯谜,热闹异常。明朝的灯会持续时间更长,自正月初八开始点灯,直到十七才落灯,整整十天,以显歌舞升平,国泰民安。直到清代,宫廷不再办灯会,但民间的灯会却依然热闹,花灯也更加精致奇妙。后来又增加了舞龙、耍狮、跑旱船、扭秧歌等“百戏”的内容,一直延续至今。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嘉兴的元宵灯会,也曾十分热闹,或在家赏月,燃放烟火;或共吃元宵,合家团聚;或观赏“百戏”,同庆佳节。海宁的灯彩,海盐的滚灯,平湖的调龙灯,嘉善的手舞龙,都各具特色,闹猛异常。然而,与城市街巷的时尚相比,农村元宵斗火把(也称“掼火把”),却另有一番乐趣。

  以前农村过元宵,当天过了中午,人们就开始扎火把,把稻草扎在一根长长的竹竿上,像一个高挑的稻草人。等到天快黑时,全村就开始行动起来,一个个庄稼汉子将火把点燃后跑向田间,一边挥动火把,一边高喊:“你拉(你们)田里稗草,唔拉(我们)田里兴稻”“唔拉田里三石六,你拉田里一蚌壳”“火把掼到东,爿爿田里勿生虫;火把掼向南,国泰民安人人欢;火把掼过西,风调雨顺笑嘻嘻;火把掼落北,五谷丰登全家乐”……一团团簇火,一条条火龙,一个个跳跃的身影在田间飞舞,将元宵的农村映得通红。女人、老人和孩子们也纷纷涌向田边看热闹,呐喊助威。高潮时,人们索性在稻草堆上拔下一个个草把,点燃后一路奔跑,烧完一把,再点一把。沿途将未烧尽的火把丢向田间,把田间地头的杂草、茭白塘内的枯株残叶统统烧光。

  斗火把、放野火的风俗,据说是从“烧田蚕”演变而来,也确能把躲藏在杂草、茭白株中越冬的虫子烧死,对除虫防病有一定的作用。乡村的这一习俗,如今已不多见。

  时代在发展,元宵节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比如新塍,自1999年以来,每年都举办元宵民俗文化节。从最初的文艺行街、元宵灯会,发展到现在的广场文艺晚会、民间技艺表现、篝火晚会等,除了舞龙、舞狮、扎灯笼表演,还有做糖糕、搓汤团等等,喜庆而热闹。

  元宵节自然离不开吃元宵,这一习俗大约形成于宋。宋代周必大所写的《元宵煮浮圆子》诗里就有“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

  元宵,嘉兴人也叫“汤圆”。以前在农村,大多是自家做的。正月十五前,每家都要把用来做汤圆的米淘净晾干,然后磨成米粉。那几天磨房是最忙的,一家磨好一家又磨。等到元宵节傍晚,家家开始做汤圆。汤圆分两种,一种是空心的,里面包有馅;一种是实心的,无馅。家庭殷实些的人家,或割些肉,做成鲜肉汤圆;或放进芝麻粉和猪油,做成芝麻汤圆。家里拮据的,就做实心的,煮熟了盛在碗里,上面撒些红糖或白糖,照样吃得香香甜甜,是一样的团圆。

  “桂花香馅裹胡桃,糯米如珠清水淘。都说如今生活好,元宵节里买元宵。”现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自己动手做元宵已经不多了。超市柜台里各地风味的元宵应有尽有,花样品种也越来越多,任尔随意挑选。有实心的,有包馅的;有大如核桃的,也有小似莲子的;咸的、甜的,带汤的、蒸食的、油炸的,都是一样的热气腾腾,一样的如意吉祥。

标签:原创 责任编辑: 谢冬妹

秀洲新闻网

看秀洲微信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