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现代都市人大概对纳鞋这项手工活儿已很陌生了,纯手工制作的布鞋已经不多见了。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纳鞋还广泛流传于民间,大多数人穿的鞋子都是手工做的。纳鞋是当时女性必备的一项女红技能,婚丧嫁娶、幼儿初生、亲人远行、馈赠亲友都离不开它。本期,请大家倾听江南布鞋制作传习人朱春英的纳鞋小故事。
传习项目:江南布鞋制作技艺
传习人:油车港镇华英幼儿园 朱春英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叫朱春英,是一位幼教老师,同时也是江南布鞋制作技艺的传习人。在我的老家秀洲区油车港镇,布衣纳鞋算是一件很常见的手工艺,只要是妇女,几乎人人都会做。在我的印象里,母亲经常手里拿着锥子和针,戴着顶针,在纳鞋底子。
到了我十四五岁时,看大人们做鞋,同龄人也在学做鞋,就跃跃欲试。别小看了一双鞋,制作起来是个很费工夫的事,往往要花上几天的工夫。
做鞋先要糊百叶(打袼褙)。就是用糨糊把布一层一层地糊起来,一般糊上四层,晾干后的袼褙很硬实挺括,可以用来做鞋帮,也可以用来做鞋底。
接下来就是做鞋底了,一双鞋纳得好不好,鞋底是关键。江南农村这边一般做的是百叶底。先是在糊好的袼褙上剪出鞋样,通常做一双鞋底要整齐地叠上四五层袼褙,每层用白布沿边的就叫百叶底。百叶底做工考究,虽然不够百叶,但一叶叶叠得整整齐齐。接着把叠好的袼褙用针按照一定的规律缝起来。纳鞋底是个力气活,针脚纳得越紧实越细密,也代表了做鞋人对穿鞋人的情谊深重。“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纳鞋和做衣一样,细密的针脚下饱含情感。
从小到大,我不知穿过多少双布鞋,这些布鞋都是母亲长辈一层层布糊起来、一针一线缝出来的。现如今,不少人又开始返璞归真,推崇柔软舒适的布鞋了,充分说明先人发明的布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从母亲手中学习来的这份技艺又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如今,在我的带领下,家中年轻的后辈也渐渐开始接触学习这项女红手艺,在我看来,布衣纳鞋不仅是非遗传承,更应该是爱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