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风
在我的抽屉里一直珍藏着母亲当年织布用的一只梭子。每每看到,我耳边就响起“砰—砰—砰—”的织布声,母亲织布的情景便浮现在我的眼前。
母亲坐在织布机前的一跟跳板上,左右两手把梭子来回穿梭,动作娴熟,手脚协调。梭子中间有一个小棉线团,穿梭的时候这根棉线就放了出来,当左手接住梭子的那一刻,右手迅速用力把筘一碰,把穿过去的棉线碰个结实。织布机下面有两块踏脚板,左脚踏下去右脚放松,右脚踏下去左脚放松。两只脚一踏一松交替进行,上面的筘和鬃一上一下,梭子在两经之间来回穿梭。十丈的布匹,母亲不知熬了多少个日夜,每一梭、每一线,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
这样织出来的布叫“土布”。我们小时候就穿这种土布衣裳。那时,有这种土布衣服穿是很体面的、很荣耀的一件事。谁家孩子能穿上土布衣服,说明谁家孩子娘心灵手巧。有的孩子娘,笨手笨脚,不会织布。我们队里的老三娘就不会织布。过年了,我们穿上新的土布衣裳去做客,心里像吃蜜糖似的,乐开了花。老三兄弟几人还是穿着补了又补的衣服过新年,所以他们常常受到同伴的奚落。有些不会织布的妇女就跟会织布的合作,比如队里的金姑娘就和我娘合作过。织布的我娘包下了,棉纱的金姑娘多出点,布织好后平均分一分。
织布前必须要纺纱,也叫“摇纱”。摇纱有一个工具——摇车。摇车结构比较简单,由一个大轮子带动锭子。但摇纱是一件分配性很高的作业。右手慢慢地摇动摇车的轮子,锭子就迅速地转动。锭子上裹着箬叶,当锭子高速转动的时候,左手拿着棉条,棉条随着锭子的尖头高速旋转绞成一根细小的棉纱。然后,把这根棉纱缠到锭子上裹着箬叶的部位。右手不停地摇,左手不停拉成一根根棉线。每拉一根线就缠到锭子上。左右两手一定要配合好,拉快了棉线就断掉,拉慢了绞出来的棉线粗而松。
小时候,经常看母亲在昏暗的洋油灯下摇纱。动作是那样熟练、协调。不一会儿,一个个白白胖胖的纱筒子从锭子上拉了下来。我母亲样样会做,纺纱、织布、缝衣服、做鞋子……村上的大婶没有一个比得上我母亲。
如今,母亲已离我而去。人虽去,物还在。母亲织的土布还在,母亲织布的梭子还在。每当看到母亲织的土布和她用过的梭子时,耳边就响起了“砰—砰—砰—”的织布声,眼前就浮现她摇纱、织布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