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 原创作品
旧时的王店茶业
2016年1月15日 11:11 来源: 嘉兴日报 王月明

    打从记事起,我常跟着母亲去茶店,虽不喝茶,但呆在母亲身边,听母亲和生意人谈生意。那时我爷爷去世后,“王洪兴旧货店”从进货到出货,都由我母亲一人打理。

  母亲操着一口苏州话,听起来很柔糯,而洽谈生意的也大都是操着苏州口音的“老板”,也有嘉兴本地的客户。当时,我母亲带生意人常去的茶楼就是现“梅溪桥”东边的“得意楼”茶馆,三楼三底,面积很大。店主姓顾,名宝顺,四十开外。等茶客一到,便开口问道:“是红?还是淡?”红即红茶,淡即绿茶,根据茶客需要泡制。茶壶是白底蓝花的,来两人即泡一壶,加两只茶盅;如来三四人,就泡两壶,四只茶盅。客人们边喝茶,边谈生意,直到谈妥生意方才离去。

  五十年代初期,王店镇上有大大小小的茶店五六十家,最出名的是镇西边庙桥头的“三雅楼”,也是王店镇上最上档次的茶楼:楼下是普通的茶室,楼上则设有唱评弹艺人说书来助茶客的雅兴。在楼上喝茶的基本上都是镇上有名望的“达官显贵”及社会上有地位的人。一般人则在楼下用茶。

  离我家两个门面靠河埠的,有一家两开间的“天源茶馆”,对面是一家豆腐店坊。“天源茶馆”的老板姓翁,解放前做过王店镇的警察巡长,我们都管他叫“翁巡长”。虽他在旧社会为吃饭而当过差,却没干过什么坏事,因此解放后人民政府也没找过他的“麻烦”。他人高大而瘦长,操着一口绍兴话,人挺和气,在他那个茶馆用茶的大都是进镇的农民及过路的客人。那时,他家的河埠头常常停着两三只农船,每只船上有七八人上岸。大人一上岸便往茶店里走,妇女、小孩则往街上跑,去选购他们所需的物品。当时我也经常往“天源茶馆”跑,去听那些从乡下来的大人们讲些“新闻”、“趣闻”。

  茶店业是兴市的一个缩影。茶店生意好,说明这个镇上的经济兴旺。在记忆中,儿时王店的茶店遍布东西南北,每隔几十米就有一家,进城的农民、经商的商人来茶店,歇脚喝茶,谈生意的谈生意,聊友情的聊友情。尤其是早起进城的农民中,拎着一只王店篮,往茶店门口的地上一放,拿出几只鸡蛋、几把鞭笋、一只土鸡,一边喝茶,一边做起小买卖。这样的场景在当时很普遍。

  当然也有做媒人的:靠着一张桌子,泡上两壶茶,三四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谈上小半天就促成了一桩姻缘。

  王店茶业基本上是以早茶为主,到下午就封炉子打烊。也有几家开夜茶店的,进来喝茶的都是些“白相人”,或者是捕鱼捉虾的渔民。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镇上大大小小的私家茶店都划并入合作商店,由政府下面的有关商业部门统一管理,统一定价,纳入了社会主义改造范围,镇上再也没有一家私人茶店了,但营业依然兴旺,只是规模不如以前;店家也大大减少,由原先的五六十家减少到十多家了。

标签:原创 责任编辑: 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