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QQ、微信慢慢走进我们生活的时候,原本一些久远不曾联系的同学、朋友,成了一个朋友圈的人。一到晚上,手机里不停地传来各个微信群里热闹的会面。抢红包、语音聊天、图片闪烁,这一切使自己的手机又多了一个功能,可以与好久不见面的同学、老友再叙叙家常。
平时较多联系的是师范的同学,可能因为工作关系,平时见面的机会较多,共同的话题也能让我们谈论上半天。相比,初中同学虽然还是老家的那群发小,但因从事各行各业,平时大家都忙于生活、工作,彼此间少了那份沟通的默契。一天,突然被拉入了新建的初中同学微信群,一个个名字又唤醒了曾经的记忆。看着用自己照片做图像的同学,虽然带了几分岁月的成熟,但还是能一眼就能够认出,甚至能直呼他的名字。那些年,我们在一起的每一个瞬间,又清晰地滑落在眼前,那么明朗,那么甜蜜。
那些年,我们曾一起欢乐过。我们的中学坐落在马厍汇镇上,在操场的西南边的高墙内,就是张绍忠的故居,只是那个时候的我们,只是觉得那些高墙内的故事与我们毫无关联。每天读书、作业、谈话,剩下的就是开心了。每天我们骑着自行车,洒下一路的欢乐来到了学校,课业的负担也没有现在的孩子那么重。中午休息的时间,还要到镇上的店里去逛逛。那家镇西头的张记炒货还是蛮有名气的。五分一包的瓜子,还有五分一包的九制梅,是我们学生时代的最爱。那时没钱,却是很馋。中午,端着饭盒到镇上卖酱鸭的小店里买几块酱鸭汤烧的豆腐干,吃起来还是觉得蛮香的。读初中时我们没有晚自修,下午4点左右的放学铃声一响,调皮的男生车子已经都骑在了学校边上的垄沟上了,他们哼着自以为蛮时尚的曲调,蹬着车子飞驰在垄沟上,虽然,那个时候还没有出现“帅”这个词,但估计这个举动在那个时候那个年龄是自认为很“帅”的。有时几个男生还要比赛单手、双手脱把骑车。有时还会并排着挡住我们女生骑车的道路。但是,这一切也没让女生感觉气愤,就这么骂骂、说说、笑笑,回家的路也变得越来越短,越来越有情趣。
那些年,我们曾一起学习过。学习本来就是人生中一段历程,在这一段青葱岁月中,总有让我们难以忘怀的剪影。初一开始接触英语了,贪玩的男同学对于英语的学习总是不太花时间去读读、背背。自然,听写英语单词时,英语老师总是会摸准要害,让男同学到黑板上去听写单词,往往10个单词中,难得简单的几个蒙对了,其余的就全错了。于是男同学耷拉着脑门,听凭英语老师的批评。回家抄英语单词50遍,一听50遍大家都有叫出声来,一个个面面相觑。抄写英语单词比起捉泥鳅、黄鳝无趣多了,有几个男生被抄写英语单词吓怕了,初一时就辍学了。我们读中学的时候,也是丝织机开始盛行的时候,嘉兴北片任何一个村里,任何一个角落,老远都能听到烦躁的织机声音,“嚓嚓”的织机声,流淌出了金钱。织机的行情很好,有的人家有好几台,于是女同学们有的一放学就帮助父母织布,也许证明那些繁难的三角函数和几何题,比起帮助父母亲织布痛苦多了。慢慢的女同学也有几个退学织布去了,有的虽然坚持到初三毕业,其实织布的技术已经是家中的业务骨干了。所以,我很感谢自己父母亲,在当时的经济形势和社会环境下,让我们姐妹专心读书,那份气量与远见是难能可贵的。当然学习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小插曲,班中也有个别脾气倔强的同学,跟老师吵架、打架的场面也会出现,但似乎也是那个叛逆的年龄一定要经历的过程。
那些年,我们也曾一起追星过。在传媒还没有特别发达的上世纪80年代,我们也会一起狂热地追星。当翁美玲主演的《射雕英雄传》红遍大地的时候,也是我们追星最狂热的时候。小镇的店里会出售印有电视剧明星的粘贴纸,有剧照、有生活照。当然,翁美玲和黄日华头像是我们珍藏最多的。有时还把这些图像贴在最喜欢的书本上,有时还贴在自己的抄歌本上。说起抄歌本,那时每个人都有一本,流行些什么歌,我们就把这首歌的歌词抄下来,然后一下课就抄,抄好了就聚在一起唱。那时的歌曲调优美、歌词深情,有的经典歌曲,至今还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唱响。
那些年的我们是那么的青涩,一把马尾,一双回力球鞋,一个黄色的军用书包,让我们觉得是一种时尚;一起骑着自行车上学,一起聚集到同学家,一起相约骑车到嘉兴,伴我们度过了快乐的岁月。今天的我们,当自己的孩子也在经历这段青葱岁月时,却依然感觉自己还在马厍汇镇上的中学里读书、交友,一起疯狂,一起青春飞扬。不然,微信群里还会有那么多值得回忆的话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