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 原创作品
室外养蚕在高照公社
2015年4月24日 08:53 来源: 嘉兴日报 施荣富


  ※秀洲往事

    陈起濂 施荣富提供

 

 陈起濂绘制的关于室外养蚕技术的示意图  杨金根提供

  以陈起濂为主编著的《实用养蚕栽桑技术图说》,封面由陈起濂绘制  杨金根提供
 

  养蚕业历来是高照(现高照街道及新塍镇陡门村、火炬村、富园村)农民的主要副业。蚕一年春、夏、秋三季都养,秋蚕还有早、中、晚三批。

  蚕靠吃桑叶长大,种好桑树才能养好蚕。一般一亩好的桑园可产二三千斤桑叶,嘉兴本地有句俗语:抬头不见天,每亩产三千。假如以一亩桑地产二千斤桑叶的话,就可饲养一张半蚕种,到时就可采茧六七十公斤。在劳作时效上,养一期蚕只需26天左右,所以,养蚕业因见效快、收益高而深受农民的青睐。

  养蚕业虽是农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和一般农作物的栽培相比较,有它的特殊性。农作物栽培,对一块土地的一熟作物来讲,从种下到收获,面积是不变的。但是养蚕业就不同,小蚕收蚁(指为了饲养孵化的家蚕,用羽毛苕帚扫下蚁蚕并移到蚕座上的操作过程)到大蚕上簇(指把熟蚕捉到蚕簇上的过程),短短的20多天,它的蚕座(供蚕食叶和活动的场所)面积变化很大,以一张蚕种为例,一龄期小蚕时,只需小匾一块,到五龄期时,要扩展到二三十大蚕匾,不到20天时间,蚕座面积竟大了几十倍。一张蚕种的蚕匾放置就要占用几间蚕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生产队规模经营的情况下,一个生产队都要饲养十几甚至几十张蚕种,饲养到大蚕期时,蚕具、蚕房都成了突出的问题。蚕具、蚕房的短缺成了蚕桑发展的瓶颈,在当时严重制约了蚕桑事业的发展。

  由于养蚕收益快,农民喜欢。尤其是1965年起,高照公社掀起栽桑培桑高潮,桑叶多了,蚕的饲养量随之迅速增加,而各生产队的经济实力又不可能大量添置蚕具,更不可能建造更多蚕室。如何在蚕具、蚕室紧缺的情况下,不影响蚕桑生产的发展,成了当时高照公社蚕桑事业的思考热点。正在大家为养蚕量增加与蚕具、蚕房矛盾难解之时,当时高照公社农科站蚕桑干部陈起濂,仔细分析了高照公社养蚕发展情况及发展中带来突出问题,率先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思路——将大蚕移至室外饲养。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准备,1966年秋季,陈起濂以当时农村的尼龙育秧办法作借鉴,先在卫东大队第一生产队搞秋蚕室外饲养试验。他请该生产队蚕桑队长金永观作助手,选择了一块桑园地空隙,铲平后用细竹竿搭棚,上面用尼龙纸覆盖,将部分大蚕搬到棚里安家。这年卫东一队的秋蚕室外试养共搭了六个大棚,饲养后效果出奇得好。当时,嘉兴地区蚕桑会议正在嘉兴召开。高照公社卫东一队室外养蚕的消息传到大会,立即受到上级领导的关注和重视,大会当即安排与会人员到卫东一队参观,探讨养蚕业的发展趋向。

  1967年,在嘉兴县蚕桑会议上,陈起濂将1966年秋蚕的室外饲养情况作了专题汇报,得到上级领导和与会人员的赞赏。那年,高照公社在领导的支持下,扩大了室外养蚕的试验范围,在上一年卫东一队试验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人民12队、火炬8队两个试验区,其中卫东一队室外饲养达百分之百。这一年的试验结果,三个试验区的室外饲养均获得成功。与其他生产队的老办法比较,不仅节省了劳力,而且提高了蚕茧的产量和质量。

  三个试验区室外养蚕均获得成功,引起公社党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决定将室外养蚕的试点经验向全公社推广。在公社的统一规划下,1968年开始,高照全公社室外养蚕方法陆续在各生产队推开,室外养蚕占总饲养量比例逐年递增,到1973年全公社各生产队室外养蚕得以普及。

  室外养蚕有效地解决了发展蚕桑生产中,蚕室、蚕具短缺,劳力不足的矛盾。高照公社率先创设和推广室外养蚕,对促进当时蚕桑生产的发展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在1962年时,高照公社春蚕饲养量不到400张,产茧只有214.58担。1965年起大量栽桑培桑,蚕的饲养量迅速增加,使蚕具、蚕房紧缺,劳力紧张的矛盾突现。室外养蚕方法的创举和推广,才使在蚕的饲养量迅速增长的情况下,妥善解决了蚕室、蚕具设备及劳力紧张的矛盾。在1973~1974年,全公社春蚕饲养量已增至2800~2900张,其中有70%的蚕种进行了大蚕室外养,使全公社的年产茧量突破了4000担。蚕桑生产的快速发展,各生产队都把室外养蚕作为养大蚕的主要形式,一直坚持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实施了17年。

  室外养蚕成功经验信息的发布,引起了广大养蚕业人士的关注,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前往高照公社参观学习室外养蚕的业内人士络绎不绝,参观人员来自全国各地的养蚕业人员。室外养蚕创始人陈起濂也通过总结经验,撰写了多篇文章,在《蚕业科学》、《蚕桑通报》等全国性杂志发表。

  室外养蚕在高照历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天当蚕室地当匾,室外养蚕大无边。”这句在高照蚕农中唱出的顺口溜正是当时室外养蚕的真实写照。

  (文中数据由原高照蚕桑干部、秀洲区农经局退休干部陈起濂提供。感谢秀洲区政协的大力支持)

标签:原创 责任编辑: 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