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首个省级“特色美食名镇”,新塍美食可谓源远流长。从明清至民国,新塍的商贸一直比较繁盛。解放初期,新塍是嘉兴县内首屈一指的大镇,商铺云集。镇上不仅有许多著名的美食和小吃,还有几家颇有名望的餐馆,每家餐馆都有几道有特色的名菜。
位于陆家桥南堍的“鸿兴馆”餐馆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大门对着新塍镇中心的三元街,是全镇最热闹的区域,楼上的座头面对镇河,可以饱览河中的船舶东来西往。“鸿兴馆”的老板姓熊,以炒菜闻名于全镇,油爆鳝丝、清炒虾仁是这家店的拿手菜。我家离“鸿兴馆”不远,每当家中来了客人,老祖母就提一个篮子,去“鸿兴馆”炒几个菜。炒的最多的就是油爆鳝丝和清炒虾仁。“鸿兴馆”炒鳝丝有两大特点,一是爆得透,或者说是爆得恰到好处,咬起来适口,又保持原味;另一个特点是出锅时用滚烫的猪油浇在上面,接着撒上一层胡椒粉,味道确实鲜美无比。该餐馆的另一道名菜是清炒虾仁,新塍镇四处是河汊港湾,但是没有大江大河,虾的个头并不很大,挤成虾仁相对也比较小。“鸿兴馆”所炒的虾仁,独具特色,鲜美无比。由于虾仁个头小,用筷子夹不住几个,品尝不出它的美味。这道菜一上桌,热情的主人就会邀请客人们:“用调羹,用调羹!”用调羹捞几个放在口中,才能品味出它的精妙之处。
位于凤舞桥西的“桢记饭店”是新塍又一家著名的餐馆,老板名叫谈国桢,小名谈六官,这家饭店的红烧羊肉和猪头肉颇负盛名,早晨的食客主要是本地的上班族,吃一碗羊肉面去上班的;中午的食客主要是准备回乡的农民。附近的农民早晨上街,带一些农产品来出售,此时农产品已经出手,换回的现钱买一些女人的家常用品、小孩的食品,多余的钱就在谈老板的店内来一碗红烧羊肉或猪头肉,来几两黄酒,酒足饭饱后才回乡下去了。
谈老板有一道菜可算新塍的绝活:冰糖鳗鲡。我的父母亲也常烧这道菜,自诩是仿效谈老板的。新塍百姓有句古话“白露鳗鲡霜降蟹”,据说白露前后的鳗鲡最肥,做这道菜最合适。首先在锅底上铺上一层老姜片,洗净的鳗鲡剁成段,每段鳗鲡中塞入生的猪油,竖放在姜片上,之后添加酱油、冰糖等调料,进行烹煮。出锅时放几片蒜叶,果然是色香味俱佳。
谈老板不仅菜做得好,为人心地善良。那一年,日本鬼子在江浙交界的金山卫一带登陆,入侵上海、江苏和浙江,大批难民拥入新塍。谈老板不计成本,让难民们用一个铜板就能吃饱饭,还在难民们的饭碗内倒一些肉汤,便于下咽。难民们对谈老板的善举感激涕零,奔走相告,远传到海宁一带。多年后,谈老板在那一带仍声名远扬。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谈老板有十个孩子,六子四女,都事业有成。可惜没有一位继承父业,能把谈老板的精湛厨艺传承下去。
思皇桥附近的“任松懋”是新塍镇河的北边的一家著名餐馆,这家餐馆的拿手菜是“梅干菜烧肉”和“乳腐肉”。这两道菜的食材很平凡,梅干菜、乳腐和猪肉都是新塍本地就有。任家老板经过特殊的烹饪方法,这两道菜都油而不腻,入口即化,在新塍百姓的口中代代相传,有很好的口碑。
这两道菜和炒菜不同,炒菜必须出锅就吃,而这两道菜即使买回家中,再加热也不会影响味道,所以新塍镇南岸的居民也不顾路远,过桥来买回家去待客或食用。
除了这三家名气颇大的餐馆外,新塍还有一些规模稍小的饭店。汲水桥东堍有一家面馆,老板名叫王之相。主要经营浇头面,也供应炒菜。面店和新塍当年的戏院仅一桥之隔,戏院的剧目结束时,观众饥肠辘辘,是面店营业的最好时机。北栅头也有一家姓江的老板开的饭店,规模不大,也送外卖,负责送外卖的是他的儿子,小本经营,糊口度日。
新塍的几家餐馆在解放初期曾风光一时,可是很少听说他们的后人继承先辈的光荣,继续从事餐馆生涯。文革后期,曾听说“鸿兴馆”熊老板的后人在三元路上开了一家饭店,特地和几位弟弟一起去品尝了一下,点了炒鳝丝、肚肺汤等几个儿时喜爱的菜,味道还可以。和店主闲聊,生意并不很好,文革后期百业萧条,百姓生活清苦,上饭店的人不多,据说不久后也关门了。“任松懋”的任老板也有几个儿子,据说都没有从事饮食行业。有个儿子名叫任锦良的是我小学的同学,几十年没有联系,据说后来部队转业在嘉兴冶金厂工厂。最近传来一条消息,“祯记饭店”谈老板第二个儿子的孙媳打算重操旧业,开一家餐馆,把先人的光荣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