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 原创作品
松糕
2015年1月23日 09:37 来源: 嘉兴日报 万小红

  嘉兴北片的农村,一直有一种习俗,就是不管谁家有何喜事,一律会做一种米糕来作为庆典用品。这种米糕俗称“松糕”。庆典仪式完成后,还要亲自给左邻右舍上门派送,让大家一起分享主人家的快乐与幸福。因为“糕”谐音“高”,比喻生活节节高。所以,建新房、结婚生子、上学、祝寿等这些喜事中,一定少不了它的影子。

  外婆家在嘉兴城南,那里的农村没有这种习俗。因此,母亲刚来的时候根本不会做松糕。后来在耳闻目濡之下,她居然也学会了这一门其实不算简单的技术活。

  首先第一关,把配好比例的糯米和粳米轧成米粉。这个米的湿度要把握得正好,否则就会影响糕的质量。用白糖或者红糖和米粉一起拌匀。这个甜度根据自己的喜好可以控制。其间加少量水进行搅拌,直到米粉变成潮湿的感觉就可以了。让米粉在竹匾里堆上半小时左右,拿一个细眼的布筛子,把粉放在里面,用手搓、揉,直到变成细细的粉末从网眼中筛出来,这样才能使做出来的松糕细腻不粗糙。

  这时,母亲会把早就洗好晾干的蒸笼拿出来。这是一种正方形的木制工具,四方形的架子,底上垫上一层竹垫子。先拿一张吸水性强的宣纸铺在竹垫上,舀上米粉,与架子边持平。再用一把木直尺把多余的粉刮到外面,左右几个来回,表面很平整了。再拿一张宣纸覆在表面,用一把柴草做的刷子轻轻刷一遍,这样就能保证糕的表面光洁无窟窿。

  接着拿一根干净的锯条,沿着蒸笼架上的刻度,把整个表面划分成十六块小正方形,这样,一笼松糕总算做成了,就等着上蒸锅了。

  奶奶一直都是守在灶台前的,她起劲地往灶膛里添着柴火。满满一大锅水烧开后,把蒸笼端上去,用锅盖盖好,算好的时间一到就可以下灶了。

  下锅后只见白白的米糕变成了肉粉色,特有的清香味令我们垂涎欲滴。接下来的任务就属于我们这些孩子了。拿出一个准备好的小碗,里面放了鲜红的食用染剂,兑上水,用一块方方正正的木刻印章,在碗里蘸了一下,很是虔诚地往糕上一敲,哇!一个鲜艳的红印就出现了。

  一般那些印章上刻的不外乎是“福”字或者“喜”字,如有为老人祝寿的,也可用“寿”字。有时一激动,手一抖,那个印章敲得不太方正,心里就感到很不舒服。敲下一个的时候,总会小心翼翼地比划一番再下手,生怕敲歪了拿出去送人不雅观。有时不懂事的我们,会把那红色的染料当胭脂用,不顾奶奶的嗔怪,对着镜子把脸蛋、嘴唇和指甲都涂得鲜红,自顾自扮着鬼脸傻笑着臭美。

  这辰光,母亲又已完成一笼的制作上锅了。接下来还是我们争相敲红印,几个回合下来,桌子上、竹匾里都摊满了一块块红艳艳的松糕。走亲访友的时候,带上一些送给他们,既表达了对亲友的祝福,也有希望自己生活越来越高的美好心愿。 

标签:原创 责任编辑: 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