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 原创作品
一只铜手炉
2015年1月16日 09:32 来源: 嘉兴日报 蒋陈华

    天冷了,手指冻得发痛。忽然想起家里珍藏的那只黄铜手炉来了。手炉不大,依然保持着黄铜的铮亮,十厘米左右高低,十八九厘米长短,成腰圆形,网格状的铜炉盖上,雕刻着桃子形花纹的图案,左右两个提手。听母亲说,那只黄铜手炉还是她的嫁妆,外婆为了买那只手炉,不怕路远,特地赶到新塍。为什么要到新塍去买?母亲说,她也不知道。

  小时候,冬天比现在冷得多,小河港常常里结冰,连底冻,人可以在上面行走;雨雪天,屋檐下挂下的冰凌柱有尺把长。我们小孩子的手往往冻得像个红萝卜,还要生“冻唑”(冻疮)。母亲烧饭时,我常常要去“孵灶口”,一边取暖,一边看母亲把烧过火的炭结,用火钳夹到铜手炉里,盖上灰,手炉就立即会热起来;有时候,没有炭结,就先在铜炉里铺上砻糠(稻谷的壳)或木屑,然后把犹有火的稻草灰耖到铜炉里,盖上灰,压实,不使冒烟。待一会,一样可以使手炉变热,但效果比木炭结差了一点。暖手时,有时候,铜炉盖太烫,我们就在盖上铺一块布,以防伤手。

  一个冬天,铜手炉成了我们的宝贝,奶奶年纪最大,我们兄弟俩总是先让奶奶烘手取暖,奶奶也只是象征性地捂摸了一下铜炉,就说暖和了,把手炉推给我们。满脸皱纹的奶奶,眯着双眼,笑着说:“小把戏读书写字,手冷得很,不能冻坏。”于是手炉又转到我们手里,我们把手炉放在桌子上,做作业,谁的手冷了,谁就放上去暖和一下。有时候,我们两双小手围住手炉,听奶奶讲故事,奶奶是个故事篓子,什么都知道,什么王祥在冬天卧在冰上捉鲤鱼孝敬老人,什么孟宗哭竹生笋啊……经历了多多少少个冬日,铜手炉温暖过祖辈和一代代人的手,那样的时光,现在想起来,愈显得弥足珍贵了。

  物质贫乏的年代,手脚冻得发麻,手炉派上大用场,如今,人们已经用上热水袋、暖水器、空调取暖了,再提这被淘汰了的铜手炉实是不合时宜。但是,祖祖辈辈的温暖,似乎仍然保留在这只黄铜手炉里,常常惹起我的某些情思,叫我不能不忆它。

  近日,读到朱彝尊的棹歌:“梅花小阁两重阶,屈戍屏风六扇排。不及张铜炉在地,三冬长暖牡丹鞋。”自注:里有张鸣岐,制铜为熏炉,闻于时。张鸣岐,明代秀水(嘉兴)新塍人,善制铜炉,为精制工艺品而名闻遐迩,方志有记载。我不敢说,我家的手炉是明代的产物,但是,从清代以来,新塍一带善制铜炉,确也早就有名了。难怪外婆要赶到新塍去买铜手炉了。想起那只铜手炉,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奶奶那满是皱纹的慈祥笑容。

标签:原创 责任编辑: 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