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水江南!
水,是嘉兴的灵性之源!
水,亦是嘉兴的切肤之痛!
全市河道总长1.38万公里,在39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3.5公里河道,全市拥有水域面积311平方公里,高达8%的水域面积率……千百年来,水赋予了嘉兴钟灵毓秀、风情万种的水乡气质,让这座城市灵动曼妙,生机勃勃。
然而,伴随着嘉兴工业化进程的铿锵步伐,嘉兴水质日趋恶化。据嘉兴水环境监测中心检测,1990年,我市二类到三类水体还占50%,四类水体占40%,五类或劣五类仅占10%。到1994年,市域内已无二类水体,五类或劣五类却占47%。到1999年,嘉兴境内基本无三类水体。2000年,五类和劣五类的水体占88%左右。
人们黯然神伤于那清新的水乡气息悄然远去。
“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抓民生,一定要把环境保护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切实加强水环境治理!我们这一代人一定要争取把干净的水留给后人!”这是一座城市的省思,更是一座城市发展路径的变革。铁腕治污、铁心减排、铁面执法,约4000年前的“大禹治水”图景,正以新的内涵在当今的嘉兴铺展开来。
□新闻助读
管住自来水龙头
全国首创深度水处理模式
“好喝!味道跟纯净水差不多。”——市民水环境考察团成员喝下刚刚经过深度处理的自来水时发出这样的感慨。
“真美!翩翩起舞的成群白鹭让我感觉置身世外桃源。”——当市民水环境考察团成员走进生态湿地,走近生态河岸,他们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水世界。
“石臼漾湿地水质达到国家三类水质标准。”2009年年底,连续3个月的水质监测数据让市环保局局长章剑感到十分振奋。“这是近十年来,嘉兴城区范围内首次出现达到国家三类标准的地表水,这也说明我们治水工作卓有成效。”
对历任嘉兴市环保局局长而言,改善水质是他们努力追求的目标。曾经,嘉兴面临着有水却无水喝的尴尬。从1999年至2003年4年间,嘉兴曾发生多起自来水厂送出的自来水有恶臭异味事件,引起了市民的惶恐和不安。
“一定要让市民喝上安全的水!”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的郑重承诺经受着现实的严峻考验:嘉兴的水有75%是过境水。全市地表水大部分属四类、五类或劣五类,境内目前很难找到一处水量充沛、水质合格和稳定的饮用水源地。
怎么办?嘉兴进行了精彩的破题!首先确立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眼睛向外寻找理想引水水源,另一方面眼睛向内探索水深度处理途径。在水源调查取得详尽数据后,市政府在短短3年间邀请全国治水专家、学者先后召开6次解决水质问题的咨询论证会。嘉兴在与水的博弈中寻找着供水安全的出路。
2002年以来,嘉兴市先后投入100多亿元用于水环境整治。经过多年摸索,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的应用,嘉兴在取水口仍然是四类水质的情况下,出厂自来水达到了欧盟标准。我国正式实施的国家《自来水水质标准》,正是参照嘉兴自来水厂确定了技术标本。
一时间,全国各大媒体纷纷介绍嘉兴经验。2006年11月10日,来嘉兴市参加全国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年会的各地专家,在实地考察了嘉源给排水公司的深度处理技术后,认为“嘉兴的实践为全国水质性缺水城市提供了经验”,一致建议向全国推广“嘉兴模式”。
为了给市民放心用水装上双保险,嘉兴在市区西北石臼漾水厂上游,利用楔形绿地,在整合流域水环境的基础上建设了生态湿地公园。如今,3878亩湿地公园已成嘉兴“城市之肾”。经过多个月的跟踪监测,石臼漾湿地公园的水质已达到国家三类水质标准。目前,另一个占地面积达4000亩的贯泾港水厂生态湿地工程正在建设中。
管住企业排污源头
全国首创区域排污权交易
治理水环境,关键是正本清源。
治污若想实现治本,最大的内源力来自企业治污主体意识的觉醒。为了让治理污染从单纯的政府强制行为转变成企业内在诉求,变“要我治污”为“我要治污”,嘉兴在全国率先探索排污权交易。
排污权可以自由转让,一方面刺激了企业采用先进工艺或者投资污染治理设备,把排污指标节省下来,通过市场出售多余的排污指标,换成真金白银,或储存起来以备后用;另一方面,也刺激了企业新上项目时主动提高减排标准,或者向排放少的产业转移,如此,排污权交易制度以利益驱动为杠杆,通过市场化减排,撬动了嘉兴治污减排的整盘棋局。
截至2009年底,嘉兴市各县(市、区)都挂牌成立了排污权储备交易机构,两年来进行排污权交易的企业达到了981家,交易额达1.78亿元,其中化学需氧量的交易额占80%。排污权交易价格呈现日趋上涨态势,与排污权交易有关的资金链衍生产品也已经推行。嘉兴市环保部门与嘉兴银行签署协议,允许排放权证以抵押授信的担保方式在银行申请贷款,授信贷款额度达到排污权证交易额的70%。
嘉兴排污权交易的实践和探索得到了企业的普遍认同。刚刚出炉的《排污权交易满意度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企业有66.7%表示基本满意,30.3%的企业表示非常满意;85.7%的企业认为实行排污权交易制度既能优化环境资源配置,又能推进嘉兴市的节能减排工作;74.3%的企业认为排污权交易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
如今,排污权交易在嘉兴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已推向全国,嘉兴水环境恶化的势头已得到有效遏制。2009年,地表水中的劣五类断面同比下降了23.4个百分点。过去嘉兴以五类、劣五类水为主,现在以四类、五类水为主。
管住农民的地头
全国首创生态养殖模式
如今,走进嘉兴市新丰镇富兴畜禽有限公司的养猪场,你永远也找不到污水排放口,因为它根本就没有污水排放。养猪没有污染物,此举犹如天方夜谭,嘉兴人完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创造了一个不是神话的神话。去年,第一批上市的富兴畜禽猪肉经省权威部门检验,完全符合绿色食品肉及肉制品的相关标准。
生猪养殖方式的革命,对新丰农民来说,等于从根子上解决了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也让河水慢慢清澈起来。
“以前,依靠在本地捕鱼,每年都能卖个万把块钱,可是从2003年开始,河里捕起的鱼总有股臭味,渐渐就卖不动了。”以捕鱼为生的南湖区新丰镇丰北村渔民许金良对水质变化有着切身的感受。他回忆说,从2004年起,鱼产量直线下降,到了2005年,80%的河里都没了鱼的踪影。他不得不每天开很远的水路到周边的平湖、嘉善、海盐等地捕鱼。“每天船要开5个多小时,油费开销也很大,一年辛辛苦苦赚不到什么钞票。”
“从2006年开始,新丰镇域内的河水开始变好,去年上半年,全镇超过70%的河道都有了鱼。”许金良笑着说,“看来,我们新丰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真的出成效了。”
在治理水环境污染上,嘉兴一度“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存在着城乡分割的局面。嘉兴是浙江省的养猪大市,农业面源污染中又以猪粪为主,一头猪等于5到7个人的污染排放量。全市近年来生猪出栏数每年保持在460万头左右,存栏数则高达700万头。由于养猪集聚区域的不均衡性,部分乡镇养猪密集度很高,加上相当一段时间里对养猪污染水环境的认识不足,农村的养猪污染成为嘉兴农业面源污染的一个突出问题。与此同时,农村大量生产、生活废物直接排放,污染了土壤,污染了河道。不少农民对河道有这样的感叹:“60年代淘米洗菜,70年代浇水灌溉,80年代变黑发臭,90年代垃圾倾泻。”
面对严峻形势,嘉兴人凭借着敢于直面问题、勇于开拓创新、力担社会责任的坚韧个性,向农业面源污染宣战。全市各地借鉴工业小区的发展理念,有的通过建设规模养殖小区,实行猪粪集中收集处理;有的通过沼气发电,让猪粪变废为宝;有的通过推行村民养殖公约,加强村民自我约束力……2008年,桐乡市农经部门率先从国外引进发酵床零排放养猪技术,利用全新的自然农业理念和微生物处理技术,推广生态养猪模式。
嘉兴的做法得到了副省长陈加元的肯定。他认为,从传统养殖到现代生态养殖,是一次革命性的转变,它不仅解决了生猪排泄物等畜禽养殖污染问题,食品安全、养殖效益也大大提高。嘉兴的生态养殖过程所形成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南湖模式”,得到了农业部和环保部专家的肯定,并入选中组部教材,成为全国各地官员学习治污的一个标本。
□专家点评
“嘉兴治水”走在全国前列
——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金鉴明
近年来,嘉兴市通过产业调整减排、工程治污减排和制度创新减排,努力改善城乡水环境,全市呈现出生态文明、环境优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
“嘉兴治水”充分展现嘉兴科学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多项系统性的制度创新远远走在全国前列。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嘉兴市不断改革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大力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探索形成了具有全国特色的“南湖模式”,这为浙江甚至全国农村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值得借鉴的治理理论和技术支撑,给全国下一阶段开展农村污染治理提供了政策和理论支撑。
嘉兴首创的排污权交易机制,更是成为全国争相学习的典范。可以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调整一、二、三产业的比例,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嘉兴已经摆脱了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的发展之路,走上了单位亩产高、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的良性发展之路,初步形成了无害化、资源化、清洁化生产的经济发展模式。
希望嘉兴继续用治理工业污染的制度原理,通过建立农业生态产业园区的方式,构建生态化、绿色型的农业发展生态园区,加大农村污染整治,尽快走上生态型、循环型、资源节约型的统筹城乡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