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与乡,一个定格地域特色的名词构筑了一道有中国特色的“天堑”。消融城乡鸿沟,考验一座城市的统筹力。
外地人与本地人,一个区隔人们出生地的名词成为阻隔人们自由流动的“城墙”。冲破城际藩篱,考验一座城市的包容力。
富裕与贫困,一个原本衡量财富的名词衍生了社会相对极化的两个群体。缩短贫富差距,考验一座城市的和谐力。
这些年,嘉兴率先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围绕解放人、发展人,破壁垒、开城门、共创富,500多万生活、工作在嘉兴的新老居民剥离身份界限,携手在嘉兴经营完美人生。他们就像相伴而生的连理枝一样相互扶持、相互促进、相互提升。到目前为止,嘉兴社会发展水平已连续5年居全省第三位,全面小康程度位居浙江第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连续6年居浙江各地市之首,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连续6年超过城市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仅为1.95∶1。所辖五县(市)全部进入中国百强县,连续两年入围“中国十佳和谐发展城市”是对嘉兴统筹发展的生动注释。
[新闻助读]
破壁垒,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渠道
从嘉善县姚庄镇政府往西,驱车5分钟,就到了嘉兴市人口规模最大的城乡一体新社区桃源新邨。72岁的李勤丰老人是姚庄镇展丰村村民,搬到12公里之外的集镇居住是他此前从不敢想的事,如今,他一下子拥有桃源新邨的复式公寓房。“很快就要抓阄摸房号,入住桃源新邨就差一把毫无悬念的钥匙了!”
开启李勤丰一家人无障碍进城大门的“金钥匙”正是“两分两换”,即将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分开;以承包地换股、换租、换保障,推进集约经营,转换生产方式;以宅基地换钱、换房、换地方,推进集中居住,转换生活方式。随着“两分两换”工作向纵深推进,嘉兴220万农村人口正面临着命运大变迁。
“两分两换”重构了嘉兴城乡关系,它将农民手中的生产要素从分散、凝固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借助流动的市场力量优化配置,最终实现增值目标。曾经想方设法逃离农村的居民,如今刮起了“回流风”。据市公安局介绍,自从实行户籍制度改革以来,申请回乡的人多于进城的人。当然,无论是选择逃离还是回归,都代表着人们对城乡价值的重新审视和认定。选择的背后,包含了对资源和利益的追逐。
在今年的小升初招生大战中,余新镇中学校长陆晨阳显得胸有成竹,因为每天他都会接到许多家长这样的电话:“我们曾是余新居民,当年为了享受城里的优质教育资源,在城里买了房为孩子买了蓝印户口。初中想回乡就读,不知是否可行?”生源回流,这是对嘉兴城乡教育一体化实施成果的最大肯定。在嘉兴,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均等化已渗透到居民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这里,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了新型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97.5%的农民和1800多名新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人均筹资额从2003年的35元提高到300元,农民年最高报销额可达8万元,人均筹资水平、年门诊结报率、住院结报率等均列浙江省第一,成为浙江省农民看病负担最低、医院报销最多的城市,嘉兴也被列为全国新农合和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试点城市。
这里,在全国率先制订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不但从政策层面上将保障制度扩覆到城乡所有人群,而且使原本碎片化的城乡社保实现了制度上的衔接。针对失地农民、外来务工者和70岁以上老人三类特殊人群,嘉兴也为他们系上了“安全带”。
目前,50万非职工居民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其中90%以上为农村居民。所有70周岁以上未享受各类社会保障待遇的高龄老人,每月能拿到政府50元至150元不等的养老基本生活补助。所有失地农民每人每月均能领取550元的养老保障金……
每一次改革和创新,都促成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资源配置方式的熔炼和裂变。嘉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农村和城市的面貌如此相像:农村的夜晚已不再黑暗,路灯照亮了每一条通村达户的水泥路;农村的道路不再泥泞,全市100%的村都通了公交;农民的收入来源多种多样,薪金、股金、租金、保障金,非农收入占80%以上……2009年,嘉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685元,稳居全省各地市首位。
开城门,突破地域屏蔽为新居民发“绿卡”
赵以根静静地坐在工地指挥部里,看着手下200多名工人在工地上挥汗如雨,听着耳边隆隆声响,若有所思。来自安徽霍邱的赵以根是嘉善经济开发区茂基公司负责人。1999年,他带着淘金梦来到嘉善县。从一个小包工头起家,如今,他已承包了大大小小几十个工地。“以前我心中一直有个疙瘩,觉得再有钱也就是个农民工。现在我在嘉善县城买了房,安了家,而且入了党。”他说,“我的儿子就在嘉善高级中学读书,到他们这一代和本地人没啥两样了。”
目前嘉兴已有外来人口190万,与户籍人口的占比居全省首位。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者像老赵一样,选择根植嘉兴。在嘉兴,所有的外来务工者都叫“新居民”。然而,称呼的变化并不能改变新居民的流动性特点,怎么给新居民提供服务保障,才是留住新居民的心的关键。2007年,嘉兴在全国率先成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新居民事务局,推行居住证制度改革。
就业有培训、创业有发展、劳动有合同、就学有安排、居住有改善、社保有拓展、文化有氛围、维权有保障,新居民在嘉兴开始逐步享有与本地城乡居民一样的由政府提供的各项公共服务。“由治安管理防范为主变成服务管理为主,由政府一个部门抓转变成政府直接主抓,由单一服务变成综合服务。嘉兴实现了新居民服务管理工作的三大转变。”浙江省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辉忠这样评价嘉兴市新居民事务局。
在嘉兴决策层看来,把新居民纳入政府服务管理范畴,一是为了创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的政策和社会环境,形成集聚优质人才资源的长效机制,既可以有效破解人力资源的结构性难题,又可挤压高污染、高能耗、用工条件差的企业生存空间,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二是减缓嘉兴老龄化的步伐,据劳动保障部门分析,我市劳动力市场的求职倍率为1.20,而高级技工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求人倍率达2.47,劳动力资源出现结构性短缺。实施新居民服务管理改革,对素质高、有技能的新居民开启扎根嘉兴的大门,正是为解决这种人口老龄化步伐越来越快、劳动力短缺现象越来越严重的可能情况未雨绸缪。三是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对于外来务工人员来说,如果他们在打工的地方永远只是暂住者,这就埋下了不和谐的因子。嘉兴恰恰看到了大量外来人口长期在嘉兴工作对城市归属与稳定的期待,创新了新居民服务管理制度,可以说今天落下的这枚棋子,将在历史时空的大棋盘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共创富,烛照城市底层的温暖和尊严
近年来,财富成为牵动人们思想深处的敏感话题。引导人们以一种宏观、大气的视野来辩证看待财富,使之来自于社会、反馈于社会,形成互帮互助、携手创富的氛围,成为嘉兴全市各界共同努力的目标。
海宁市斜桥镇华丰村的732户村民,2009年凭借在巴西种地分红的收益,人均收入在嘉兴首屈一指。村民说:“这一切多亏当家人朱张金!”村支书朱张金是投资巴西的发起者,他的另一个头衔是卡森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的总裁。这位身家不菲的企业家致富不忘乡亲。去年带领村民共同参股购买巴西土地种大豆,把致富的领域从国内扩展到国外。
在嘉兴,创业有成的企业家心怀桑梓,回馈社会已渐成风尚。他们乐意做的既有只讲奉献、不图回报的公益事业,也有在商言商、公私双赢的商业行为和市场创新之举。他们把创业信念与乡亲们的幸福生活熔铸在一起。“我们多发展一家个体户,就增加一个富裕户,减少一个贫困户;多发展一家私营企业,就可以解决数十人、数百人乃至更多人就业,就会带动一批人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全市各地纷纷开展“民企联村”活动,借助企业力量解决农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海宁市,仅去年一年,就有21家企业捐资近200万元资助通村公路建设,有力地推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由企业出资建设的村文化活动中心有220多个,企业出资冠名的农村民间团体则超过100个,有效地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85家企业捐款160万元,让该市女性55周岁、男性6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得到了一次全面的体检,进一步强化了农村居民的卫生保健意识。
除了村企结对,嘉兴全市范围内蓬勃开展的文明单位与行政村结对活动,借力部门的发展理念,帮助农业、农村和农民实现自我革命。南湖区凤桥镇星火村长期以来与外界的通道是一条不到1米宽的泥土路。2005年,嘉兴市交通局与该村结对后,投资50万元,在村里修了一条3米宽、3.5公里长的水泥路,并动工建造村民盼望已久的村文化活动中心、村便民服务中心,让村民得到了实惠。
创富的内在动力来自农民观念的转变。从2008年开始,嘉兴在全国率先组建农合联组织,通过信息共享、联合合作、提供帮助等,形成农合联带领合作社、合作社带大户、大户带农户的创富网络,百万提篮小卖的农民成功转型为抱团经营现代农业的主力军。
[专家点评]
嘉兴以人为本的统筹城乡模式值得借鉴
——专访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顾益康
作为浙江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嘉兴统筹城乡发展走在了全省前列,一些经验做法在全省都具有推广示范作用。以新型城市化、新农村建设联动推进,具有创新的意义。在引导农民进城这个方面,嘉兴市并非强制,而是尊重民意,顺应潮流,以“两分两换”的形式把农民在农村的生产生活资料转化为城市的生产生活要素,同时为农民进城创造了诸多条件,化务工经商的农民为安居乐业的市民,体现了以人为本城市化的核心内容。此外,嘉兴统筹城乡空间布局规划、建设规划,实现生产的集聚、人口的集聚、要素的集聚,为嘉兴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借用世博会的一句话,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嘉兴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内涵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新农村让农民更幸福,这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也是城乡互动统筹发展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