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建国60周年  >  秀彩华章
秀水篇
2009年11月3日 17:03 来源:秀洲新闻网
 
关于运河古镇---王江泾
作为秀洲区的经济与文化重镇,王江泾镇在新的一轮“运河文化”规划中被列为了“运河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名录。当地厚积的民俗文化不仅是嘉兴,而且是太湖流域区、是江南运河的典藏之作。
莲泗荡
莲泗荡地处王江泾镇荷花村,是京杭运河嘉兴段最大的水域。何谓荡?江南泽国,河道湖泊星罗棋布,嘉兴人把较大的水面称作荡,莲泗荡,其实就是四个荡连在一起。
刘王庙与网船会
莲泗荡的北岸,有一处庙,就是闻名天下的刘王庙。刘王庙始建于明代,用于祭祀元末扑蝗救灾的刘承忠将军。清咸丰三年和民国八年两次大修,后于1972年被毁,1992年重修。前后有大门,仪殿、正殿三进。进得正殿,迎面的门柱上四个大字“保国爱民”,点出了刘王在百姓心中所承载的历史分量。
听当地的百姓讲述代代相传的刘王的故事。元朝末年,江浙沪一带闹蝗灾,禾苗都给蝗虫吃光了,粮食颗粒无收。朝廷贴出榜文,召示天下。时任江淮指挥史的刘承忠将军(也称刘猛将军)揭皇榜自荐,带领官兵想出了用“火铳”灭蝗的办法。蝗虫灭了,立了大功的刘将军本应进京领赏,但看到百姓闹饥荒,刘承忠于心不忍,又带着官兵下荡去捕鱼捞虾,没想到遇到风浪,船翻人亡。
百姓为了表示对刘将军的感恩戴德,在荡边建起了这座刘王庙。这是传说之一,全国各地还有其他板本的传说。
莲泗荡每年都要举办“网船会”,祭祀刘承忠将军,相传已有百余年历史。这种集万艘船只,十多万人于莲泗荡刘王庙前的水上集会,较之旧时陆上庙会更具有特色而令人惊叹。
每年的除夕、清明和刘王诞生日农历八月十四,全国各地尤其是江浙沪的商船、丝网船、烧香船,驳船、脚划船、轮船等等,纷纷涌于刘王庙前,船队延绵十多里,把个六千亩宽阔的荡面挤得只留下一个单行航道。
清末明初时的网船会更是极一时之盛,其规模之大令人瞠目。清光绪年间的《点石斋画报》有一幅反映网船会的图画,云“远近赴会者扁舟巨舰不下四五千艘,长虹桥自庙前十余里内排泊如鳞”。细看画面,河中央,舟船巨舰,百舸争流;两岸边,人头攒动,观者如蚁。《嘉善民权报》记载的民国三十六年的刘王庙会,据说有“十八万三千之多的猪头献上神座”,民国三十七年八用二十八日的庙会,记载有“五十万人虔诚顶礼”,敬献给刘王的纱帽“价值黄金六量”,可见民间水上庙会的这一盛况。
莲泗荡自然风光优美,文化底蕴突出,被列为古运河民俗特色景区的极佳区域。
按专家的说法:“民俗文化是传统的载体,是历史文化的积累和沉淀。”
长虹桥
长虹桥是古运河留给人类的珍贵遗存。这座三孔实腹石拱大桥,经历了数百年的岁月,如今依然风姿绰约。长虹桥是浙北地区在软地基上建造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石拱桥。2006年,长虹桥和大运河一起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虹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桥是经过清康熙、嘉庆、光绪年间多次重修的,桥全长72.8米,桥面宽4.9米,从远处望去,犹如长虹卧波,气势恢宏。据说,登桥远眺,向北可以望见江苏的吴江,向南隐约可见嘉兴的北门外,自古有,“虹影卧澄波,登高供远瞻。南浮越水白,北接吴山绿”的佳句。
一宿庵
长虹桥的西边有个寺庙,名一宿庵,传说是乾隆下江南时,在此地留宿一夜,故得此名。
始建年代不详,咸丰年间遭兵毁,同治初重建,光绪年间再次重建。现存一宿庵为近年重建。
一里街
在一宿庵北侧,有小石拱桥一座,名闻店桥。桥北侧即为著名的一里街。
王江泾为江南重镇,丝织业发达,曾有“衣被天下”的美誉,一里街就是当年江南丝绸交易的中心。走在这狭小、残破的小街巷里,眼前幻化出的却是昔日的集市繁华。听镇上的人说,镇政府已经将重新整修一里街列入了古镇保护的内容,由此令人感到些许欣慰。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标签:秀洲 责任编辑:张兆利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