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水篇
2009年11月3日 17:03 来源:秀洲新闻网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
马家浜文化一直以来令嘉兴人引以为豪,但并不见得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它的深邃。包括我本人。直到有一天,一位嘉兴的老文化人十分激动地表述:“马家浜文化实际上是中华文明源头的支脉之一。”
是的,从罗家角遗址考古挖掘出的大量籼稻和粳稻遗粒证明,嘉兴是世界上稻米的发祥地之一,稻作文化之灿烂足以令世人瞩目。
因水的丰沛,这里的人们在吃穿住行等生活中,有了水文化的显著特质。水是文化的使者。尤其是运河文化所体现出的开放,沟通,包融与进步性,在潜移默化间植入了水乡人的千秋之脉。
有资料揭示嘉兴民风四大特色:
秉礼勤劳——嘉兴介苏杭间,“土膏沃饶,风俗淳秀”,“不忧冻馁”。“其俗少阴狡”,“能秉礼义,务耕织”,“尺寸之土必耕,机轴之声不绝”。
秀慧工巧——嘉兴 “人性柔慧”。其智秀不仅表现在人的聪慧文雅上,而且表现在精于劳动制作。历史上,嘉兴的农业、手工业技术水平高,且多创造。形成了“百工技艺与苏杭等”的局面。
崇文好学——嘉兴自古“罕习军旅,尤慕文儒”, “文贤人物之盛前后相望”,“好读书,虽三家之村必储经籍”,“田野小民皆教子孙读书”。
进取求新——嘉兴因地处两省交界,且多移民,具有包容并蓄的特质,乐于接受新生事物,适应潮流,开通风气。南宋时嘉兴成为畿辅之地及 “龙兴之地”,嘉兴人抓住这个机遇“善进取,急图利,而奇技之巧出焉”。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开宗立派,也是这种进取求新传统的延续。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嘉兴的粽子,因为有人形象地将嘉兴人比作“粽子”。
对于多数外地人而言,嘉兴城所传递出的第一信息,基本上是南湖“红船”与五芳斋的粽子。中华食文化博大精深,但没有哪一个食品如同粽子般有着如此深厚的历史与文化蕴含。从粽子的由来到端午节的习俗,一路的故事,一路的传说,沿着粽文化,追根溯源,触碰到的却是中华文化的神根。在这一点上,嘉兴又是幸运的,因为嘉兴是百年“粽文化”的承传者之一。
2005年5月13日,“中国首届粽子文化节”在嘉兴举行。人们再一次宁神注视这小小的粽子,发现这里面包裹的是积淀了千年的稻作文化。
也许是因为与浙江其他地区的人相比,嘉兴人少了那么一点“走四方”的勇敢冲动,于是有人将嘉兴人比作“粽子”和没了角的“南湖菱”。
那还是2006年在湖州举办的“中国第二届粽子文化节”上,有一北京记者向嘉兴真真老老粽业有限公司的邵总提了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为什么会把嘉兴人比作粽子?”他笑着说,“粽子的工艺分数十道,可见其精致,远闻到粽香,就想品尝,但要吃到口,得先解开线,剥开皮,但当你吃到里面包裹的内容时,会感到意犹未尽,这就是粽子的涵养。” 他的回答令我忍不住鼓起了掌。至于“南湖菱”,它本来就是属于南湖的,离开了南湖,它自然就会生出角来,说来也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一位与嘉兴有着多年往来的商人如此定格嘉兴人,“表面上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有着很强的忍耐力与暴发力。”
标签:秀洲 责任编辑:张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