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秀洲
“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非遗瑰宝闪耀秀洲校园
2018年4月13日 08:48 来源:嘉兴日报 记者 沈洁 通讯员 沈伟伟

  继前两届收获好口碑并打响品牌后,第三届“雅莹杯——我是非遗传习人”活动于近日正式启动。从非遗匠人走进学校表演,到学生造访非遗匠人习艺,整个“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过程,让全区的非遗瑰宝闪耀校园。

  区教文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每一届传习人活动前期都有精心策划。2016年第一届在学校举办网船会民俗、灶头画、农民画等展览,举办“童玩节”让孩子们感受父辈的童年玩具,学习民间技艺“打莲湘”。2017年第二届产生了新的主题,邀请全区农民画作者和中小学生用生花妙笔描绘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二十四节气”。

  梅里小学学生唱着王店籍清代文人朱彝尊创作的《鸳鸯湖棹歌》和曾经在田间地头传唱的《赞神歌》;浙师大秀洲国家高新区教育集团西校区(高照实验学校)用富含节气特色的瓦片画和竹匾画布置在学校各个角落;磻溪教育集团组织学生向民间艺人学习制作蛋壳画……从组织者到传播者,再到参与者,经过全区各级非遗工作者的努力,非遗文化早已扎根秀洲校园,并和各地乡土文化相融合,成为最鲜活的校本教材。

  第三届“雅莹杯——我是非遗传习人”的主题是“童心匠心、百工百技”,围绕“寻找工匠人、童心看匠心、工匠大展示”开展一系列子活动,从儿童视角领略民间艺人智慧和传统工艺魅力,感悟严谨细致、踏实专注、创新拼搏的工匠精神。

  近期,各校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拜访了新城街道的斫琴师傅徐益民和高照街道的磨刀匠傅世超。斫琴是对古琴进行精工细作的一门工艺技术,历史十分悠久。徐师傅告诉学生,斫一架古琴需要上百道工序,短则一年,长则十几年,需要非凡的毅力和精妙的手艺。而看似简单的磨刀也有门道,这不是什么独门秘方,而是30多年的坚持。这些品质植根在民间艺人的匠心中,镌刻在琳琅满目的作品中,需要慢慢发现和体会。

  据悉,在秀洲各镇、街道,还散落着一些传习了祖辈木雕、竹编、酿酒等技艺的匠人,等待学生们去挖掘。通过与匠人们面对面交流,学生们能感悟到“工匠精神”的内涵,并且学习匠人们持之以恒的优秀品质。

标签:校园 责任编辑:谢冬妹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