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秀洲首页 > 人文秀洲  >  长虹桥  >  原创作品
刘先正与汤家弄三号
2019年7月12日 08:45 来源:嘉兴日报 陈建华

  ※历史吧

  历史将刘先正与汤家弄三号连在了一起。

  几年前,《秀洲文史》刊登二泉(刘先正之女)撰写的《掩护》一文。文中这样写道:“一天拂晓,晨光熹微,嘉兴城内行人稀少,街上有两个男子正在匆匆行走,一个身穿长衫,中等身材;一个中山装装束,个子略矮一点,两人年纪约摸三十多岁。那个个子略高的是中共吴(江)嘉(兴)工作委员会书记金佩扬,矮的那位是地下党组织派往松江县任特派员的胡训谟同志。两人脸容严峻,沿着集街由东向西走,然后向右拐弯踅进汤家弄三号墙门,穿过客厅直接朝楼上跑。这里是当时的嘉兴县参议员刘先正的家。”

  受地下党的委托,刘先正冒着生命危险,最终,帮助掩护了正被国民党特务机关通缉追捕的地下党组织特派员胡训谟。

  近期,嘉兴媒体也有文章介绍:1948年至嘉兴解放前夕,嘉兴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多次与刘先正联系。吴嘉湖独立团成立之前,刘先正的身份是嘉兴县农会常务理事、嘉兴县参议员。抗战时期,他曾担任国民党嘉兴县指挥队指导员、国民党游击队指导员,嘉兴城西区、王江泾区区长,为嘉兴的抗日战争作出过贡献。

  1948年2月的一天,嘉兴新塍地下党负责人沈如淙走进汤家弄三号的刘先正家里,劝他与自己一起去寻找共产党。在沈如淙的引荐下,刘先正赴新塍会见了吴嘉工委书记金佩扬。之后,金佩扬常以谈生意为名走进刘先正的家,向他晓以民族大义。金佩扬与他约定,必要时,嘉兴地方武装举行起义。

  1949年春,地下党组织为揭穿国民党特务造谣惑众的谎言,并号召大家相信共产党,撰写了一封公开信。此公开信在汤家弄三号刘先正家刻印50份,然后分别派送到嘉兴一些军政人员和部分工商界人士手中。汤家弄三号成了地下党在嘉兴的联络站。

  1949年4月19日,以刘先正为团长,沈如淙为政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江南军区吴嘉湖独立团在新塍正式成立。

  嘉兴老城大小弄堂有几十条,汤家弄并不起眼。它位于瓶山西侧,南起中山路口,北接中和街,长200来米,宽处三米多,窄处一米余。上世纪40年代,汤家弄是夹在倪家马棚东面大院(1954年后成为嘉兴县人武部驻地)与倪家桑园地之间的一条小弄堂。

  汤家弄三号位于弄堂中段,房主姓蓝。当年,蓝先生在上海工作,夫人和儿女居住在此。我家与蓝家曾是前后邻居,1960年代,我还在蓝家租住过一个房间。推进走门汤家弄三号,眼前是一幢三开间房屋,砖木结构,总面积近300余平方米的西式二层楼房,人们都称它为蓝家洋房。房子前面,是一个水泥地皮的天井。房屋中间是客厅,东西是两面对称的住屋。因房子大,蓝家将部分房子租出去。刘先正就是租住在蓝家房子西侧楼上的住户。汤家弄三号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院子。除了这幢洋房,在它的西侧还有一排四间平房和一个种着花草树木的小园。园子里有一口很深的水井,院子里所有人的日常生活用水,都取自于这口水井。

  人们只道进出汤家弄三号就是通过那扇朝东的大门。其实不然,在院子的北面,还有一扇小门,它紧贴楼房西侧。白天进出,有一个“啄木鸟”开关。晚上,蓝家就在里面用门栓将门锁上。小门外,就是当时在嘉兴很有名气的倪家马棚(当年倪家墙门里曾经养马出租,故名)。蓝家与倪家素有亲戚关系。因此,两家院子之间有这么一扇小门也是十分自然。

  打开小门,是一片长有几十棵桑树的桑园地。从小门出去,沿着一条小道,折西往北,再折西,走到底,就到了倪家马棚的墙门口,门牌号是童军路(即现在的少年路)24号。倪家马棚里面很大,住有十几户人家,大小三个园子。40年代中叶,我就出生在倪家马棚桑园地北面的平房中。每天打开房门,隔着桑园地就能看到对面汤家弄三号的蓝家洋房。

  当年,我家与汤家弄三号里的蓝家、刘家,还有潘家和徐家,都互相走动,相处很好,大人之间见面,相互都以先生、师母相称。而我和刘先正的儿子飞飞(小名)、潘家的儿子家骅一起玩耍,就是从这扇小门里进入蓝家的。如果说1948年至1949年5月7日嘉兴解放前,汤家弄三号成了地下党在嘉兴的联络站,那么,在白色恐怖时期,党的地下联络站有这样一条少有人知的通道,还是十分有利的。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刘先正家从蓝家洋房搬到了解放路。记得有一年,我曾随母亲到解放路刘先正家去白相,看望刘先正夫人。新中国成立后,刘先正曾任嘉兴酿造厂副厂长,上世纪80年代离休,2014年过世。

  汤家弄三号也在上世纪末因城市改造被拆除。

标签:原创 责任编辑:平彩娟
分享到:

秀洲区新闻网络信息中心 - copyright © 2009版权所有

举报电话:0573-82721592

举报邮箱:xzwxb@xiuzhou.gov.cn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法律声明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平台支持  浙ICP备09103386号-1  浙新办[2009]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