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者有其屋”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时期提出的口号,也是百姓安居乐业的最基本要求。房子,对于老百姓来说,不仅是休息的地方,是避风港,更给予了人们安全感。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这个几乎与共和国同龄的老者,就亲历了住房从“无、小、差”向“多、大、优”的巨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经十余年战争和社会动荡,许许多多贫困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都极差。我的父母与普通农户一样,也住过茅草房。后来,全家搬到了集镇,住的虽不是茅草屋,但三代同堂,叠床架屋,几个十来岁的兄妹不得不混睡一张床。那时,居民住房出现极为短缺的状况,粥多僧少,面临严重“屋荒”,住房缺乏基本的保障。住,成了令多数群众最心烦的大事,也是婚育年龄男女无法构筑喜巢的障碍。“我想有个家”,让多少人无奈感叹。
记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家在郊区的栖凤埭。那时,小集镇上公房稀少。我父亲对房子没有选择,更谈不上有要求,有啥住啥,没有挑剔的余地。我家租了一间只有20平方米、不通风的公租小平房,一家五口人“挤挤一堂”。后来,父亲在这公房的边上搭了间简易房,泥土做墙,绵纸代替玻璃做窗。在这个简易房屋里,我度过了少年时期。
我长大成人后,参军并读大学,随后回到家乡教书。回家后,家里面临的最大困扰就是住不开。学校里暂时无房,而兄弟姐妹都长大了,要分开住。我只有自己想办法。借助对复员军人的照顾政策,我在集镇的一块空地上,搭建起一间面积14平方米的简易房。这,是我拥有的第一套“住房”。
这间简易房,房子低矮,床、写字台、方台、箱子之类家具摆满了一屋,除了可供一人行走的过道,几乎没有空间。由于房子低矮,屋子里冬天冷、夏天热。一旦遇到下大雨,屋顶就漏水,真有点“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味道。房子虽问题多多,但我也算是心满意足了——那时,到乡下的学生家里家访,很多农户还是住着草棚。和他们相比,我的住房条件已是令人羡慕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国家把经济建设作为工作的中心。1978年底,嘉兴县成立了民房统建领导小组,加大城镇职工住宅建设的步伐。此后,政府十分鼓励企事业单位兴建职工住宅,嘉兴还成立了房产公司,专业从事商品房建设,广大城镇职工终于迎来了住房开发建设的春天。
这个阶段主要的住房供应模式,是单位分房。1980年代初,我们学校建了一幢“筒子楼”,学校分配给我一间约20平方米的直通式住房,我终于迎来了第一次“乔迁之喜”。这幢筒子楼有两层,一条长长的走廊两侧,并列着多个单独的房间,走廊两头通风。我住的是底楼最后一间,很暗。我把这间房屋分隔成里外两间,里间为起卧主间,外间为待客间和吃饭的地方。住在这里的同事们,共用自来水和厕所,而每家的门口,都摆着煤油炉或煤球炉。公用的走廊,杂乱不堪。楼房前面是学校的操场,活动空间很大,方便清洗和晾晒衣服。虽然居住环境并不好,但住房比原来的大,而且“风雨不动安如山”,我再也不会有漏雨之忧,心中还是有很大的满足感。
多年后,学校又建造了教工宿舍,我经历了第二次乔迁。我搬到了新楼房二层的一间车厢式套房内。套房有两个房间加一个厨房,面积达35个平方。新房有阳台,自来水也接到了厨房,我家的电冰箱终于在厨房有了一席之地。后来,有线电视也接到了房间。遗憾的是,家里依然没有卫生间,老式的马桶仍是家里必备的卫生设备。尽管如此,这次小小的改善,着实让我高兴了很长时间。
到1980年代末,学校建造套房式的教工住宅,我再次乔迁。这次分房,论资排辈,根据职工年龄、学历、工龄、是否双职工等来打分。单位张榜公布申请分房者的分数,分数靠前的才有资格。我运气还算不错,分到一套两室一厅,面积达57平方米。这套房子,是学校廉价租给我的,每月每平方米0.12元租金,每月不到10元,非常便宜。
拿到房子钥匙不到一个星期,我就搬了家。虽然产权不归个人,每月要缴纳租金,但住在这样的房子里,让我们有了特别强的归属感,好像就是自己的房子一样。新房总算有了抽水马桶,我家从此告别了“倒马桶”的历史。我们在这套房子里一直住到女儿读高中。
我们这幢楼旁边,还有卫生院、银行、房管所等单位建的职工宿舍,于是开始有了“小区”的概念,镇里称我们这里为“花园新村文教小区”。
之后,嘉兴的房管政策不断发生着改变。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实施,这套住房不再以廉价租给我们,要我们买下来。当时,大家都早已习惯于租房,许多人不愿意花巨款买房,可是根据政策,必须要买。最后,按照各种条条框框的政策,我差不多以1.5万元左右的总价买下了这套57平方米的房子。
这意味着福利分房制度宣告结束,商品房时代开始了。
七年以后,我又经历了第四次乔迁。这一次,可谓是我人生中的一场住房革命。我采用刚刚施行的按揭贷款政策,在市区购置了一套商品房。这套商品房面积80多平方米,采光好,通风好,绿化好,有保安常年值班管理,还邻近学校、菜场、超市、公交车停靠点,居住环境变得更加优良。而且,我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独立书房。在这个新家里,我购置了全新的家具和一系列家电设备。
进入新世纪后,女儿购置了新房,我也在同一小区选择了一套新的住房,从而经历了人生中第五次乔迁。新的住房与南湖为伴,临近碧波荡漾的河水,精妙的绿化自然景致,别样的幽静河畔风光,让人感到更加宽畅、轻松、舒适。住在这样的小区里,我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生活情趣。
我的多次换房经历,只是嘉兴楼市发展的一个小小缩影。居者有其屋的变迁史,更是一部长长的住房产品品质发展史。我相信,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还将进一步向高品位、高质量、高智能目标迈进,市民将有更多的“幸福生活”获得感。